本文目录
怎样批八字算命最准请问孔子会算命吗如果是迷信方面的原因导致一直想睡觉,该怎么解决批八字准确首先要八字正确,然后分大批解和小批解,小批解只能批解流年。
八字算命准确但是不全面,因为自身和自心的变化改变,命运和运势也是会发生改变的。
并且运气和风水都是可以改善的,先有一个乐观、积极、大度、宽容善良的心就可以,然后从自身究其根源,找到自身或者自心的错误或者不足,加以改正就是很大的收获和改善运气和风水。
人都是有磁场的,心底干净的人,磁场会引来好运。好的磁场吸引的都是好的方面,不好磁场吸引和感召的也是不良的方面。有的人关心风水,其实不知最好的风水就在自己身上和心里,你的身心就是你最大的风水。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改善风水、运气和命运,翻阅儒释道经典,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都能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运气还在自身和自心。《了凡四训》有云:“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也就是说的因果、福报。
自身和自心,行的正,心态积极阳光,大度宽容、行善积德自然有好的运气。
《了凡四训》有云:“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个人命运的好坏,由内心的善恶决定。人在做,天在看,因果有轮回,修善积德的人,上天会加以厚福。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因果有轮回,人若负你,天必佑你,人若欠你,天必还你!生活中,很多人不相信因果,贪尽一点一滴的便宜;占尽一丝一毫的好处。殊不知,算计来的东西,终究要还。
相反,那些相信因果,敬畏神明的人,都会以善处世。因为他们深知:人善人欺,天不欺,因善而失去的,上天都会加倍奉还。他们的日行一善,正为自己积攒莫大福报,惠及子孙。
因果,看不见,摸不着,却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影响着每个人的结局。
有人说:“恶性结不出善果,污水当不了镜子。”
大家常说五福临门,您知道是哪五福吗?五福临门之五福:
第一,长寿:仁者寿,仁慈(慈爱动物,不杀生命)的人才长寿;
第二,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第三,康宁:身体健康,心地安宁;无畏布施(让众生人远离恐惧、怖畏和痛苦,比如放生,布施医药等等)才能健康长寿,修清净心才能得安宁。
第四,好德: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第五,善终: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无有痛苦和恐惧,来生得善道,行善积德才能感生善道。
解决霉运和改善风水的有效方法:重因果!!!你是不是经常事无所成?很多板上钉钉的事情也因为突然发生的事情而改变,最终没有成功?证明你正在严重消耗福报。而福报运气流失最快的是:不孝、杀生、和邪淫。邪淫就像一个漏斗,修一点漏一点,漏斗越大漏的越光!佛说,就算有须弥山那么多的福报,不孝、杀生、邪淫的话也会消耗的一干二净。
首先看看你占了下面的几条:
1、你是不是经常事无所成?很多板上钉钉的事情也因为突然发生的事情而改变,最终没有成功?
2、经常莫名的心意烦躁,做事情没有耐心;心里时不时会暴躁发怒,或者感觉心慌?
3、常说错话,言不达意;有时会导致口吃,语言逻辑不清楚?心里有表达出来却不完整,不全面?
4、常常因为琐碎小事无端生气,导致与别人的口舌之争?
5、与家庭成员诸多争吵?或者回到家感觉烦闷和不愿意和家人在一起?
6、进入黑暗、阴湿的地方或者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常心怀恐怖,心中隐隐惴惴不安?
7、钱财丧失非常快速,想存钱却存不住,钱财到手因为意外和其他情况又迅速流失?或者容易丢失财物?
8、疲态常显,晕晕沉沉想睡觉,没有精神,反应迟钝?
9、相貌突然会变得丑陋?或者照镜子发现自己相貌可憎?
10、常多恶梦,睡觉难得安稳;或者多梦,导致睡眠质量不高?或者失眠多虑,睡觉困难?
11、经常四肢发冷、畏寒,或者身体某个部位有为“寒”的症状?
12、头经常会痛,甚至莫名的头昏或者头蒙?
13、恶念会像波浪一样出现,无法控制,经常内心莫名冒出一些恶的想法或者有悖伦理的念头?
14、妄念纷飞,甚至有时会有自杀倾向,或者轻生念头?
15、丧失自信,经常性自卑?
16、食欲低下,口味变重,有时必须配合辣椒才能吃下饭?
17、身上莫名或者突然长痘,原因不明?
如果你有上述情况,证明你正在严重消耗福报。大家都知道福报是前世和今生修的,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孝、杀生、邪淫福漏最快。
改变的方法之我见:
1、正心正身,正装正气,
2、积极向上,心态乐观,
3、保持善良,克服消极,
4、勤奋努力,戒掉邪淫,
5、放生(不放过任何一个放生的机会,也可以去菜市场买来放生,但是放生讲究科学放生,可以在网上搜索放生的方法,千万不要放生巴西龟、牛蛙、鳄龟等外来物种,千万不要因为放生一物而害一物。),
6、日行一善或长做善事,
7、孝顺和善良。
(最后三条很重要)
推荐两本书给你《了凡四训》《菜根谭》。
总之:品行端正的人,才能走得更远;问心无愧,才能过好一生。
生而为人,要相信因果,有所敬畏。
爱人者,人恒爱之,以善处世,定能收获来自全世界的善意。
孔子也会算命也会看相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
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这两种事,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就是世界各国,有所谓意大利相法,日本相法等等。由此可见任何国家民族,都很流行。讲中国人看相的历史,那很早了。在春秋战国时就多得很,一般而言,中国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庄、铁关刀,乃至现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来的手相学、掌纹学,许多新的东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但中国人还有另外一套看相的方法,叫“神相”或“心相”,这就深奥难懂了。“神相”,不是根据“形态”看,而是看“神态”的;还有一种“心相”,是以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绝对唯心(非西洋唯心的哲学),所以有几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从他相上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所以,看相是科学。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两个眉尖中间的距离——很宽就是度量大,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还有人说露门牙的人往往短命,因为他露牙齿,睡觉的时候嘴巴闭不拢来,呼吸时脏的东西进到体内,当然健康要出问题。还有很多这一类的道理,都是这样的,但是古人看相,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是书上说的。”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从经验中来的。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他的没有了,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它所包涵看相的理论,不同其他的相书。他说:“功名看气宇”,讲气宇,又麻烦了。这又讲到中国哲学了,这是与文学连起来的,这“气”怎么解释呢?就是东西。“宇”是代表天体。什么叫“气宇”?就是天体构造的形态。勉强可以如此解释。中国的事物,就是这样讨厌,像中国人说:“这个人风度不坏”。吹过来的是“风”,衡量多宽多长就是“度”。至于一个人的“风度”是讲不出来的,这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但是也很科学,譬如大庭广众之中,而其中有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这个人并不一定长得漂亮,表面上也无特别之处,但他使人心里的感觉与其他人就不同,这就叫“风度”。
“功名看气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要看他的风度。“事业看精神”,这个当然,一个人精神不好,做一点事就累了,还会有什么事业前途呢?“穷通看指甲”,一个人有没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与人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呢?绝对有关系。根据生理学,指甲是以钙质为主要成分,钙质不够,就是体力差,体力差就没有精神竞争。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型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这种人体质非常弱,多病。“寿夭看脚踵”,命长不长,看他走路时的脚踵。我曾经有一个学生,走路时脚根不点地,他果然短命。这种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聪明浮燥,所以交待他的事,他做得很快,但不踏实。“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一个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说话是否有条理,这种看法是很科学的。中国这套学问也叫“形名之学”,在魏晋时就流行了。有一部书——《人物志》,大家不妨多读读它,会有用处的,是魏代刘劭著的,北魏刘昺所注,是专门谈论人的,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科学。最近流行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的科学,这些是从外国来的。而我们的《人物志》,却更好,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指出哪些人归哪一类。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这种人才不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所以各位立身处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脾气。他发脾气不是对你有恶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来也就是他的短处,与你何关?你要讲孝道,在君道上你要爱护他,尊重他。我有些学生,有时也大光其火,我不理他,后来他和我谈话,道歉一番,我便问他要谈的正题是什么?先不要发脾气,只谈正题,谈完了再让你发脾气。他就笑了。
第二部应该研究的书是什么呢?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这一部书很难说确是伪书,但它也的确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对于为人处世及认识人物的道理,有很深的哲学见解,也可以说是看相的书,他并不是说眉毛长的如何,鼻子长的怎样,它没有这一套,是真正相法。眉毛、鼻子、眼睛都不看的,大概都看这个人处世的态度和条理。孟子也喜欢看相,不过他没有挂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这是看相当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也可说是看相当中的“眼科”吧!
孔子观察人谈原则。“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观其所由”——知道他的来源、动机,以法理的观点来说,就是看他的犯意,刑法上某些案子是要有了犯意才算犯罪,过去中国人不大打官司,喜欢打官司的叫作讼棍。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被控用刀杀人,这是有罪的,要偿命的。有讼棍要被告一千两银子,包可无罪。被告为了保命,就是上当受骗,也只好出这一千两银子了。而那个讼棍得了银子,将送出去的公文抽回来,将“用刀杀人”的“用”字,轻轻加了一笔,变成“甩”字,于是“甩”刀杀人,没有犯意,是无罪的。
还有满清时候,祭孔大典,凡是参加的人,是不得在祭典中东张西望,或转头回身说话的,否则就犯了“大不敬”,重则杀头,轻则坐牢,至少是免职永不录用。有一次,一位督抚率领部属祭孔,在部属中同僚有隙,某甲到皇帝面前,告某乙在祭典中回头说话,于是皇帝下命令督抚查明这件事。督抚一接到圣旨,惶恐得不得了,最后从部属中,找来了平日最讨厌的讼棍,被敲了八千两银子,一千两银子买一个字,讼棍还说白送了一个字,共有九个字:“臣位列前茅,不敢反顾。”这样答复上去,不但没有事,那个原告,也不敢顶上去了。因为追究下去,你自己如果规规矩矩不转头,又怎么知道被告转了头呢?有罪大家有罪嘛!一件要杀大官们脑袋的大案,就这样由讼棍用九个字,轻轻地平息下去了。
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从政的人,都要了解这一点,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专门在笔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厉害。所以讲到这里,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能不能安于现实。譬如有些人就很难安,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朋友,已满头白发了,读书人,学问蛮好。刚刚退休,太太过世了,在生活上打牌没有兴趣,书法好但没兴趣写字,读书人本可看书,但是拿到书,就想睡觉,躺下来又睡不着——讲到这里,请青年朋友们注意,老年人很可怜,有几件事是相反的:坐着想睡,躺下来却睡不着。哭起来没有眼泪,笑起来把眼泪笑出来了。讲现在的事,当面讲当面忘,对过去的事,连小时候的都记得起来。讲他好话听不见,骂他的话马上听到了。这是老年人的惨状——因为他太无聊、寂寞,事事无兴趣,只好交了个女朋友,我劝他不必结婚了。他这种现象,就是老年人的无所安,心不能安,这是老年人,但是年轻人也一样。这是心理上的问题,一个人作学问修养,如果平常无所安顿之处,就大有问题。有些人有工作时,精神很好;没有工作时,就心不能安,可见安其心之难。
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这个叟是有所逃避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以这三点观人,放在《为政》篇中,就是知人励品的重点所在。
接下来的一句话,是我们都很熟悉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文字上去解释,大家都知道,意思就是温习过去,知道现在的,便可以做人家的老师了。照表面文字上的解释,只此而已,实际上我们要更深一步体会。“温故”——说过去的我们要知道,譬如讲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二十五部大史,真不容易,倘使读历史的,目的并不在拿学位,那么为了什么呢?为了“温故知新”,认识了过去,就知道未来,这样,“可以为师矣”,过去就是你的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前面的成功与失败,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是如何成功的,又是如何失败的,历史上就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很多。刚才和人闲谈,就谈到过,现在这一代青年作学问很难,不但要知道自己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过去,也要知道现在社会的新学问,不但是国内的事,国外的事也要清楚,古今中外都要了解,所以为政的人,更要注意这事,为政到底是要有学问的,所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样才真能师法过去的历史,判断未来新的事物的发展。
如果你在现实中找不到法师巫婆之类的宗教人士为你解决。那么,自己解决:每天有空的时候,就找安静的清洁之地,真诚的念《金刚经》,坚持每天都念。每次念完,记得回向,回向就是这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身报,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