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我国古代建筑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易阁八字讲堂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有关 晴 字的诗我国古代建筑有关 晴 字的诗白居易南湖早春风回云断雨初晴,
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晴夜露凄凄。
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晴沙金屑色,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湘川雨半晴。
白居易中书寓直天晴更觉南山近,
白居易新居早春二首其一初晴爱小园。
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晴和日出天。
白居易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以为一句未尽其状偶成十六韵况有晴风度,
白居易东院暖檐晴日满绳床。
白居易杭州春望护江堤白蹋晴沙。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风吹古木晴天雨,
白居易晚兴新晴薄暮天。
白居易早兴鸟临窗语报天晴。
白居易除日答梦得同发楚州淮冰晴欲开。
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四野万里晴,
白居易和望晓风光晴可玩。
白居易太湖石气色通晴阴。
白居易池上夜境晴空星月落池塘,
白居易六年寒食洛下宴游赠冯李二少尹七日尽晴明。
白居易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天色晴明少,
白居易病中书事唯解卜阴晴。
白居易留题郡斋秋因晴望暂褰帷。
白居易重题别东楼海仙楼塔晴方出,
白居易闲出觅春戏赠诸郎官隔袍身暖照晴阳。
白居易岁暮寄微之三首其一楼雪晴销露瓦沟。
白居易病中多雨逢寒食新晴几处缚秋千。
白居易眼病二首其一纵逢晴景如看雾,
白居易题报恩寺晚晴宜野寺,
白居易河亭晴望-九月八日。晴虹桥影出,
白居易履道春居新晴好一寻。
白居易对琴待月竹院新晴夜,
白居易宿裴相公兴化池亭-兼蒙借船舫游泛。松阁晴看山色近,
白居易自题新昌居止因招杨郎中小饮晴光照出夹城花。
白居易对酒五首其四一春能几日晴明。
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泼火雨新晴。
白居易五凤楼晚望-六年八月十日作。晴阳晚照湿烟销,
白居易秋思晴空碧胜蓝。
白居易即事鹤啄新晴地,
白居易偶吟二首其二晴教晒药泥茶灶,
白居易题崔常侍济上别墅-时常侍以长告罢归,今故先报泉石。山色好当晴后见,
白居易雪后早过天津桥偶呈诸客官桥晴雪晓峨峨,
白居易早春雪后赠洛阳李长官长水郑明府二同年献岁晴和风景新,
白居易南龙兴寺残雪南龙兴寺春晴后,
白居易天宫阁早春今朝晴望为迎春。
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怀晴芳冒苔岛,
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晴望东精舍。
白居易早春忆苏州寄梦得水色晴来嫩似烟。
白居易早春招张宾客久雨初晴天气新,
白居易营闲事晴催木笔花。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保得晴明强健无?
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唳鹤晴呼侣,
白居易利仁北街作草色斑斑春雨晴,
白居易洛阳堰闲行洛阳堰上新晴日,
白居易闲园独赏因梦得所寄蜂鹤之咏,因成此篇以和之。晴来景物新。
白居易早春题少室东岩三十六峰晴,
白居易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
白居易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初晴迎早夏,
白居易秋雨夜眠晓晴寒未起,
白居易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晴薰榆荚黑,
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柳桥晴有絮,
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汾云晴漠漠,
白居易早春持斋答皇甫十见赠正月晴和风景新,
白居易又和令公新开龙泉晋水二池晴添树木光。
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雨后林园四韵见示新晴夏景好,
白居易晚夏闲居绝无宾客欲寻梦得先寄此诗晴引鹤双舞,
白居易久雨闲闷对酒偶吟自夏及秋晴日少,
白居易书事咏怀楼晴妓卷帘。
白居易强起迎春戏寄思黯晴和强起一迎春。
白居易雪朝乘兴欲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韵戏之销玉畏天晴。
白居易送毛仙翁江州司马时作。晴眺五老峰,
白居易新秋夜雨新晴好天气,
岑参登总持阁晴开万井树
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天晴见峨眉,
晁补之渔家傲晴日七八船,
晁补之次运都尉王晋卿天驷监邂逅作兼呈坐客晴轩忽下饮河虹,
晁补之径山倏阴忽晴状莫描,
晁补之压沙观梨晴川极望百亩开,
晁补之郑彦能求拟江亭诗谁拟西江晴一派,
晁补之次韵文潜馆中作三日街晴案吹土,
晁补之和东坡先生梅花三首一霜晴十月玉溪村,
晁补之顺之将携室行而苦雨用前韵戏之王郎行李望秋晴,
晁补之送昙秀师归庐山梦斋庐阜霜晴翠扫空,
晁补之次韵李秬酴醾云鹤嬉晴来万只,
晁补之陌上花八首一。暖日晴风陌上花,
晁补之初上安仁滩清见毛发其中奇石五色可掇拾也从县令借图经溪曰云锦溪村曰玉石村秋晴云锦溪中过,
晁说之张平叔家丝糕三月晴天荡漾时。
晁说之张平叔家丝糕三月晴天荡漾时。
晁说之次韵久雨甲子日喜晴之作莫把阴晴论甲子,
晁说之淮口作久雨自难晴。
晁说之淮海二绝(之二)渡江今日得风晴。
陈师道赠王聿修商子常晚云朝雨滞晴空。
陈师道即事强管阴晴报客闻。
陈师道寄亳州林待制云林过雨未全晴。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晴天摇动清江底,
陈师道宿深明阁二首(之一)晴寒是去年。
陈师道和魏衍同游阻风已复星河烂漫晴。
陈师道和黄预感怀卧向晴檐共白云。
陈师道次韵何子温祈晴二首(之一)突兀晴空耸二楼。
陈师道秋怀四首(之一)既晴还得秋。
陈师道雪后送往开新雪又晴,
陈师道送建州郑户部清江画舸照新晴,
陈师道送张秀才度鸟界晴碧,
陈师道和寇十一同游城南阻雨还登寺山楼明纳晚晴。
陈师道钜野泊触事捷路雪初晴。
陈师道登寺山晴山堪著眼,
陈师道山口晴湖半落东。
陈师道宿合清口晴窗误作明。
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天不违人旋作晴。
陈师道初到锦城飞梁相接挂晴霓。
陈师道病中六首(之三)候晴先晒席,
陈师道病中六首(之四)伸眉惬晚晴。
陈与义雨晴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崔国辅襄阳曲二首其一晴光舞碧鸡。
崔颢晚入汴水晴景摇津树,
崔颢行经华阴仙人掌上雨初晴。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护五月水边柳懒腰晴更软。
戴复古夏日熟梅天气半晴阴
戴叔伦边城曲尘沙晴天迷道路,
戴叔伦屯田词麦苗渐长天苦晴,
邓忠臣和蔡肇慎思说家山之胜用其语得诗云晴舞雪鸥。
杜甫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绝奉答二绝强拟晴天理钓丝
杜甫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绝奉答二绝何日雨晴云出溪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晴浴狎鸥分处处
杜甫绝句六首地晴丝冉冉
杜甫乐游园歌阊阖晴开詄荡荡,
杜甫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晴窗检点白云篇。
杜甫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碧山晴又湿,
杜甫喜晴既雨晴亦佳。
杜甫忆幼子炙背俯晴轩。
杜甫薛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乱插繁花向晴昊?
杜甫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缺,得云字山路晴吹角,
杜甫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鵁鶄鸂鵣满晴沙。
杜甫题郑县亭子天晴宫柳暗长春。
杜甫雨晴今朝好晴景,
杜甫衡岳猿啼里晴熏太白巅。
杜甫进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六晴天卷片云。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二江槛已朝晴。
杜甫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其一强拟晴天理钓丝。
杜甫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其二何日雨晴云出溪,
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二晴云似絮惹低空,
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三雨晴九陌铺江练,
杜牧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兰畹晴香嫩,
杜牧朱坡陂影堕晴霓。
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雨晴文石滑,
杜牧睦州四韵晴楼入野烟。
杜牧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半阴半晴天。
杜牧早春赠军事薛判官晴梅朱粉艳,
杜牧云万里晴天何处来?
杜牧怀钟陵旧游四首其二柘枝蛮鼓殷晴雷。
杜牧闺情晴窗画夹衣。
杜牧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晴日登攀好,
杜牧春思罗幕蔽晴烟。
杜牧登九峰楼晴江滟滟含浅沙,
杜牧寄沈褒秀才晴河万里色如刀,
杜牧望少华三首其一今对晴峰无十里,
杜牧洛中二首其一柳动晴风拂路尘,
杜牧洛中二首其二风吹柳带摇晴绿,
杜牧长安夜月蛾眉对晓晴。
杜牧醉倒日晴空乐下仙云,
杜牧蔷薇花雨晴香拂醉人头。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晴光转绿萍。
杜审言春日江津游望春江弄晚晴。
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荣光晴掩代,
范成大西山有单鹄行饥吸晴霞暾。
范成大代圣集赠别今夜新晴独倚楼。
范成大初夏二首晴丝千尺挽韶光,
范成大一篙宿雨才晴风又转,
范成大独游虎跑泉小庵新晴燕雀声。
范成大胥口一雨快晴云放树,
范成大春后微雪一宿而晴烘作晴空万缕霞。
范成大次韵知郡安抚元夕赏倅厅红梅三首晴日暧云春照耀,
范成大刈麦丐我一晴天易耳,
范成大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玉气贯晴宇。
范成大天都峰晴云无尽藏,
范成大次韵季陵贡院新晴五星帘幕晴若阴。
范成大次韵季陵贡院新晴觉来快读新晴篇,
范成大张恭甫正字折赠馆中碧桃,因次子充韵满枝晴雪照青霞,
范成大与胡经仲、陈朋元游照山堂,梅数百株盛开晴日暖风千里目,
范成大三月四日骤暖日脚融晴晚气暄,
范成大雪晴呈子永晴入荒园鸟雀驯。
范成大次韵子永雪后见赠雪瓴待伴半阴晴,
范成大次韵朋元久雨今朝晴色熹微似,
范成大次韵韩无咎右司上巳泛湖休沐辰良不待晴,
范成大与周子充侍郎同宿石湖佳晴有新课,
范成大刈麦行腰镰刈熟趁晴归,
范成大春日三首雪白晴云水碧天。
范成大濯缨亭在吴兴南门外凄风急雨脱然晴,
范成大自冬徂春,道中多雨,至临江、宜春之间特甚,遂作苦语客行无晴时,
范成大自冬徂春,道中多雨,至临江、宜春之间特甚,遂作苦语一晴愧天悭。
范成大湘潭道中咏芳草积雨条然晴,
范成大初见山花三日晴泥尚没
范成大谒南岳晚晴留凭栏。
范成大沈家店道傍棣棠花乍晴芳草竞怀新,
范成大马鞍驿饭罢纵步好晴才数日,
范成大赠赵廉州少待佳晴看山去,
范成大燕台后卢橘一株,冬前先开极香满枝晴日闹蜂儿。
范成大罗江惊心犹自怯晴岚。
范成大公安渡江未可决晴阴。
范成大千石岭晴色媚远客。
范成大将至巫山遇雨丐我一晴翻手间。
范成大自巫山遵陆以避黑石诸滩,大雨不可行,泊驿中一日,吏士自秭归陆行者亦会阴晴何常有朝暮,
范成大巾子山又雨晚晴幸自垫江县,
范成大没冰铺晚晴月出,晓复大雨,上漏下湿,不堪其忧快晴信是行人愿,
范成大明日至邻水又雨今朝又不晴。
范成大新晴行郪水上,与涪江相近畏途得晴天复凉,
范成大十二月十八日海云赏山茶追趁新晴管物华,
范成大初三日出东郊碑楼院远柳新晴暝紫烟,
范成大西楼秋晚晴日满窗凫鹜散,
范成大病起初见宾僚,时上疏丐未抱陆务观云∶春初多雨,近方晴,碧鸡坊海棠全未及去年天公已许晴教好,
范成大雷洞坪两川稻熟须好晴,
范成大思佛亭晓望涌地晴云瓦屋头。
范成大后巫山高一首阴晴竟日长冥蒙。
范成大九月八日泊池口歌楼沸晴空。
范成大上方寺枫缬醉晴日,
范成大与游子明同过石湖仍趁新晴暖客鞍。
范成大自阊门骑马入越城其一其二雨少晴多减涨痕。
范成大午坐晴霄垂北窗,
范成大晓起闻雨刈熟人忙却要晴。
范成大九月二十八日湖上检校篱落荒园屐齿亦嬉晴。
范成大渡太湖囊风阁雨半晴阴,
范成大九月五日晴暖步后园海气烘晴入断霞,
范成大晚步北园刮地晴飙退海痕,
范成大雪后雨作却怕雪天容易晴。
范成大晨出蒋山道中新晴篱落有梅梢。
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祥占雨雪晴。
范成大晓枕三首唤人先问阴晴。
范成大闻春远特丹盛开纵得好晴犹懒看,
范成大大风春晴虽好恨多风,
范成大大风晴不与花为道地,
范成大风止一竿晴日晓光新。
范成大苦雨五首润础才晴又汗,
范成大喜晴二首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中秋无月三首姑置阴晴圆缺事,
范成大藻侄比课五言诗,已有意趣,老怀甚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可率昆季赓和,胜终日饱闲也候晴先晒席,
范成大藻侄比课五言诗,已有意趣,老怀甚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可率昆季赓和,胜终日饱闲也伸眉惬晚晴。
范成大烟江叠嶂中有晴江烟嶂叠。
范成大梅雨五绝去年无此一日晴。
范成大梅雨五绝乘除却贺芒种晴。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犹是晓晴风露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范成大上夏日男园杂兴十二绝直须晴到入仓时。
范成大上夏日男园杂兴十二绝家家打稻趁霜晴;
范成大舫斋信笔霜晴日色浓,
范成大阊门初泛二十四韵今朝稻把晴。
范成大重阳后,半月天气温丽,忽变奇寒,晦日大雪,乡人御冬之计多未办晴色挂屋梁。
范成大睡起闲里事忙晴晒药,
范成大将至石湖,道中书事天青雁外晴。
范成大三月十六日石湖书事三首好风吹晚晴,
范成大上沙舍舟明日山行更好晴。
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水上晴云彩蝀横,
范成大次韵袁起岩常熟道中三绝句小雨萧寒破晚晴,
范成大阴寒终日兀坐雪悭和雨最难晴。
范成大灯市行春前腊后天好晴,
范成大 w排门然火如晴昼。
范成大放下庵即事三绝鸟雀声和晴日暖,
范成大新岁书怀窗晴与睡宜。
范成大次韵徐提举游石湖三绝日脚烘晴已破烟,
范仲淹寄题孙氏碧鲜亭秀气蔼晴岚,
范仲淹和僧长吉湖居五题(之一湖山)晴岚起片云,
范仲淹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白云舒卷看春晴。
范仲淹与人约访林处士阻雨因寄湖山早晚逢晴霁,
范仲淹依韵答孳密学见寄楼台晴望海中山。
方干将归湖上留别陈宰归去春山逗晚晴,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仰见突兀撑晴空。
韩愈祖席前字野晴山簇簇,
韩愈池上絮杨花晴后自飞飞。
韩愈晚雨廉纤晚雨不能晴,
何逊九日侍宴乐游苑诗为西封侯作晴轩连瑞气。
何逊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褰裳对晚晴。
贺知章奉和御制春台望晴云卷建章。
贺知章奉和御制春台望乃眷天晴兴隐恤,
贺知章送人之军陇云晴半雨,
贺铸丛台歌晴华露蔓犹依稀。
贺铸三鸟咏(之二竹鸡词)旱岁少逢晴五月。
贺铸舣舟秦淮雪中访侍其瑀:(侍其字服之。庚午十二月赋)会待晴天暖风日,
贺铸三月二十日游南台:(与张谋父、陈传道、王文举乙丑年同赋,互取姓为韵,余得陈字)晴春六十日,
贺铸游雍正燕溪分韵作:(丁卯二月领大匠属,治事至雍丘,与故人吴择仁智夫、赵子漪澄之同游,因分韵赋诗,余得漪字)梨华照晴影,
贺铸拟王少伯新兴:(丁卯四月京师赋)浪语问阴晴,
贺铸游金陵雨花台:(在城之西南,盖生公讲堂故址也。南即石子冈,登览尽江南之胜。戊辰三月,舟次金陵,与同行李延永游,西望石迹戍,才如数里之许耳)春华烂晴雪。
贺铸鹦鹉洲:(在鄂渚南浦上。)晴沙葭菼高。
贺铸和人游白云庄二首(之一:乙丑正月晦日,与余乡段询慎从、李成父、寇元弼步出彭城之上洪门,泛舟访张谋父於白云庄。晚归皆被酒,段集古人句成二首示同游,余因走笔和之以送谋父。后旬余,慎从感疾物故,张复出是诗,使人泣叹弥日)阴晴时未定,
贺铸江夏寓兴二首(之二)晴阳竹瓦鸣。
贺铸上巳有怀金明池游赏:(熙宁乙卯临城赋)油幕风晴丝管焦。
贺铸雨晴郊寓目:(丁巳五月赵郡赋)蚕簇趁晴初摘茧,
贺铸春怀:(甲子二月彭城题)东风吹雪阴复晴,
贺铸陈留南城马上简李公年:(李字之茂。戊辰二月赋)隔墙野鸟啼晴昼,
贺铸登乌江宝泉寺南山望金陵作:(己巳三月赋)独寻微迳蹑晴岚。
贺铸自历阳泛江至赤埭访别曹解:(庚午正月赋)著岸两竿晴日高。
贺铸呈李之仪:(癸酉二月赋)淹卧疲筋快晓晴,
贺铸和陈传道秋日十咏(之八秋兴)晴夜宿天台,
贺铸江夏八咏(之六右赵佗石:在鄂之南浦,长十许丈,高亦半焉,相传昔人沈舟之所化也)西戍夕阳晴,
贺铸和崔若拙四时田家词四首(之三)晓日晴明陂更阔,
贺铸西城马上:(辛酉正月滏阳赋)晴明风日柳初繁。
贺铸卯醉口号:(十月二十日赋)曝背晴阳坐屋东。
贺铸海陵喜雨:(甲戌四月晦日赋)须晴径买一渔艇,
贺铸烈洲守风:(丙子四月赋)黄梅村落昼阴晴。
贺铸重寄潘豳老:(丁丑中秋,以少酒欲致潘来,答云侍亲燕甚欢。翌日再赋此寄)醒醉阴晴皆梦中。
贺铸清明病中寒食晴阳少,
黄庭坚演雅晴天振羽乐蜉蝣,
黄庭坚次韵吴宣义三径怀友屋角闻晴哢。
黄庭坚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国如晴月生岭。
黄庭坚柳闳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学故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八字作诗赠之(之七)高明秋景晴。
黄庭坚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晴江急雨看跳珠。
黄庭坚见诸人唱和酴醾诗辄次韵戏咏玉气晴虹发,
黄庭坚慈孝寺饯子敦席上奉同孔经父八韵晴云浮茗▓,
黄庭坚题惠崇画扇万里晴波向落晖。
黄庭坚小鸭睡起晴沙依晚照。
黄庭坚题刘将军雁二首(之二)雪洒晴空碎羽翰。
黄庭坚谢王炳之惠石香鼎鼎制琢晴岚。
黄庭坚次韵宋懋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遨花光楼影倒晴天。
黄庭坚被褐怀珠玉晴虹贯夜窗。
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晴窗影落石泓处,
黄庭坚戏咏子舟画两竹两◇鹆风晴日暖摇双竹,
黄庭坚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之六并序)晴天看射雕。
黄庭坚次韵答黄与迪句如秋雨晴,
黄庭坚次前韵谢与迪惠所作竹五幅晴明要会期。
黄庭坚和高仲本喜相见何日晴轩观笔砚,
黄庭坚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清禅师继而晚晴邂逅禅客戴道纯款语作长句呈道纯晴鸠却唤雨鸠归。
黄庭坚冲雨向万载道中得逍遥观托宿遂戏题晴晖时晦明,
黄庭坚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沿檄崇阳道中六诗老懒不能追韵辄自取韵奉和(之二道中闻松声)日晴四无人,
黄庭坚离福严山下三日晴,
黄庭坚花光仲仁出秦苏诗卷思二国士不可复见开卷绝叹因花光为我作梅数枝及画烟外远山追少游◇记卷末更作千峰倚晴昊。
黄庭坚戏咏零陵李宗古居士家驯鹧鸪二首(之一)报晴报雨总同声。
黄庭坚玉芝园:(并序)弄晴絮翩翩。
黄庭坚次韵叔父圣谟咏莺迁谷晴风曜桃李,
黄庭坚奉答子高见赠十韵晴余鸟声乐。
黄庭坚闰月访同年李夷伯子真于河上子真以诗谢次韵日晴花色自深浅,
黄庭坚次韵寄李六弟济南郡城桥亭之诗喜气吐晴霓。
黄庭坚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秉彝德叟(之一)不昧处阴晴。
黄庭坚寄南阳谢外舅晴檐张画图。
黄庭坚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之三)小雪晴时不共寒。
黄庭坚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寄彭门三首(之一)柳色弄晴暖。
黄庭坚春游晴云散长空,
黄庭坚次韵感春五首(之五)晴明坐南轩。
黄庭坚林为之送笔戏赠晴轩坐风凉,
黄庭坚阻水泊舟竹山下讨论阴晴怕风雨。
黄庭坚乙未移舟出口久阴快夜晴,
黄庭坚发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遥知浦口晴,
黄庭坚泊大孤山作(庚申十二月作)霜晴尝一登。
黄庭坚次韵和答孔毅甫诗如晴雪濯江汉。
黄庭坚二月二日晓梦会于庐陵西斋作寄陈适用苦遭晴鸠聒。
黄庭坚寄陈适用新晴百鸟语,
黄庭坚癸丑宿早禾渡僧舍曲肱晴檐低,
黄庭坚丁巳宿宝石寺晴风荡蒙雨,
黄庭坚登快阁快阁东西倚晚晴。
黄庭坚再次韵和吉老今日仆姑晴自语,
黄庭坚放言十首(之五)晴空不成雨,
黄庭坚次韵答王四晴夜遥相似,
黄庭坚题李十八知常轩新晴鼓角报斜阳。
黄庭坚以虎臂杖送李任道二首(之一)晴沙每要交头拄,
黄庭坚答余洪范眉宇秋江晴。
黄庭坚按田:(并序)山雪晴索寞。
黄庭坚戏答公益春思二首(之一)晴明好天气,
黄庭坚雨晴过石塘留宿赠大中供奉晴岫插天如画屏。
黄庭坚赋陈季张北轩杏花:(得酒字)天晴日暖笼紫烟,
黄庭坚和世弼中秋月咏怀晴波上下挂明镜,
黄庭坚次韵子真会灵源庙池亭晴云有高意,
黄庭坚古乐府白紵四时歌(之二)日晴桑叶绿宛宛,
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邱郎气如春景晴,
黄庭坚赵令答诗约携山妓见访晴波鸂鶒漾潭隈,
黄庭坚次韵赏梅笑立春晴照粉光。
黄庭坚春近四绝句(之三)小雪晴沙不作泥,
黄庭坚观化十五首(之四)风烟漠漠半阴晴,
黄庭坚次韵任君官舍秋雨谷穟犹思晴后收。
黄庭坚呈王明复陈季张雪压群山晴后白,
黄庭坚次韵元礼春怀十首(之四)南窗晴日照爬搔。
黄庭坚次韵元礼春怀十首(之七)挑菜嬉游二月晴。
黄庭坚再和元礼春怀十首(之六)玉壶◇◇浸晴霞,
黄庭坚再和元礼春怀十首(之七)最是春深多晚晴。
黄庭坚杂诗七首(之五)晴日鸦啼柿叶风。
黄庭坚杂诗七首(之六)小窗晴日展芭蕉。
黄庭坚张仲谟许送河鲤未至戏督以诗日晴鱼网应曾晒,
黄庭坚雨过至城西苏家稍回晴日丽天津。
黄庭坚春雪呈张仲谋即成春溜滴晴檐。
黄庭坚景珍太博见示旧倡和蒲萄诗因而次韵晓喜天晴缀露珠。
黄庭坚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之六仙桥洞)横阁晴虹渡石溪,
黄庭坚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之九群玉峰)日晴圭角升云气,
黄庭坚承示中秋不见月及悯雨连作恐妨秋成奉次元韵独疑连雨未全晴。
黄庭坚观刘永年团练画角鹰霜飞晴空塞草白,
贾岛寄白阁默公山远晚晴看。
贾岛送李骑曹朔色晴天北,
贾岛送人适越晴湖胜镜碧,
贾岛雪晴晚望倚杖望晴雪,
贾岛宿孤馆寒山晴后绿,
贾岛代旧将晴天晒阵图。
江总诒孔中丞奂诗初晴原野开。
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谓逢山阴晴后雪。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晔如晴天散彩虹。
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晴云散远空。
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水与晴空宜。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谷鸟吟晴日。
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碧嶂尽晴空。
李白饯校书叔云听鸟临晴山。
李白送王孝廉觐省窈窕晴江转。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山晓望晴空。
李白姑孰十咏天门山缥缈晴霞外。
李白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远近含晴光。
李白落日忆山中晴天散余霞。
李白冬日归旧山万点雪峰晴。
李白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归飞晴日好。
李贺荣华乐晴春烟起连天碧。
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江上晴云杂雨云。
李商隐晚晴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流莺风朝露夜阴晴里,
李商隐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瑞霞明丽满晴天。
李商隐寄恼韩同年时韩住萧洞二首龙山晴雪凤楼霞,
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火风晴处扇,
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百处溪滩异雨晴,
李绅溯西江江风不定半晴阴,
李绅初出淝口入淮东风百里雪初晴,
李绅海榴亭光照晴霞破碧烟。
李绅宿扬州水馆桥映晴虹上下连。
李绅拜三川守雨晴郊薮谬随车。
李绅遥和元九送王行周游越越王台畔少晴烟。
李绅华山庆云见晴光吐翠氛。
李廌西郊麦浪摇新晴。
李廌又九月十四日登秋风阁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为韵分得余静二字晨霞送晴色,
李廌文选楼雉堞俯晴巘。
李廌三月三日漠漠不动含晴晖。
李廌次韵答张誾张阁见寄盘谷秋来阴复晴,
李廌有怀都下寒食晴波飞影动宸旒。
李廌对春二首(之一)半阴半晴恼乱我,
李廌出城晴烟迷白鹭,
李廌秋山山色带晴云,
李廌和郑十三东斋言事二首(之二)晚晴山翠佛螺青。
李廌和人九日诗晚林丹叶弄新晴。
李廌将至嵩山远观瀑布晚晴紫翠溢平川,
李廌渼陂晴山如黛水如蓝,
李廌送元勋不伐侍亲之官泉南八首(之五)梅雨晴时荔子丹,
李廌光化霁景楼晴烟漏翠微。
刘克庄冬景晴窗早觉爱朝曦
刘禹锡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百啭如簧烟景晴。
刘禹锡鱼复江中晴林长落过春花。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一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秋词二首一晴空一鹤排云上,
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晴天归路好相逐,
柳宗元雨晴至江渡江雨初晴思远步,
卢纶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怅别临晴野,
卢纶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楼宴崔司士,因寄关中弟张评事时遇桑柘晴川口,
卢纶偶宿山中忆畅当深山夜雪晴,
陆龟蒙食鱼饱卧晴檐曝寒背。
陆龟蒙晚渡半波风雨半波晴,
陆游新夏感事漠漠炉香睡晚晴。
陆游雨晴游洞宫山天庆观坐间复雨快晴似为酴醾计,
陆游秋雨那无一日晴。
陆游无咎兄郡斋燕集有诗末章见及敬次元韵城楼画角吹晚晴,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闲看村童谢晚晴。
陆游雨霁出游书事十日苦雨一日晴,
陆游家园小酌一月元无三日晴。
陆游衰病~又雨止得冬晴。
陆游十月苦蝇不宜便作晴明看,
陆游十二月一日晴和已似春。
陆游瞿唐行滩石怒转晴天雷。
陆游瀼西深枝鹊报晴。
陆游初夏怀故山梅雨晴时插秧鼓,
陆游秋晚病起新霜剩得晴。
陆游题梁山军瑞丰亭须晴得晴雨得雨;
陆游邻山县道上作微雨晴时出驿门,
陆游金牛道中遇寒食况逢寒食十分晴。
陆游晓发金牛快晴生马影,
陆游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太尉清樽赏快晴。
陆游自阆复还汉中次益昌骄云未放十分晴。
陆游送客至江上郊原远带新晴色,
陆游闻勾龙司户会客山亭送酒肴及橄榄并简诸同僚阴晴烟雨月,
我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
(一)殿堂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佛寺中的讲堂、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为台阶、屋身、屋顶三个基本部分。其中台阶和屋顶形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因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殿和堂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较早:堂只有阶;殿不仅有阶,还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作为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宫室、庙宇、皇家园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轴线上,其平面多为矩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间和构件的尺度往往较大,装修做法比较讲究。堂一般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样,体量比较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等也比较简洁,且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征。
(二)楼阁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是指重屋,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阁一般平面近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阁为主体的,独乐寺观音阁即为一例。楼则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经楼,王府中的后楼、厢楼等,处于建筑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厢位置。后世楼阁二字互通,无严格区分,古代楼阁有多种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楼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三层。阙楼、市楼、望楼等都是汉代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汉代皇帝崇信神仙方术之说,认为建造高峻楼阁可以会仙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种楼阁。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遥见。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游览建筑往往也用楼阁为名,如黄鹤楼、滕王阁等。中国古代楼阁多为木结构,有多种构架形式。以方木相交叠垒成井栏形状所构成的高楼,称井□式;将单层建筑逐层重叠而构成整座建筑的,称重屋式。唐宋以来,在层间增设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层和楼面,其外檐挑出成为挑台,这种形式宋代称为平坐。各层上下柱之间不相通,构造交接方式较复杂。明清以来的楼阁构架,将各层木柱相续成为通长的柱材,与梁枋交搭成为整体框架,称之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变异的楼阁构架形式。
(三)亭
中国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又指古代基层行政机构,兼设有旅舍形式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如山冈、水边、城头、桥上以及园林中。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构造作法,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亭多做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起。矩形亭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四)廊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连通等不同效果。园林中的游廊则主要起着划分景区、造成多种多样的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等作用。在廊的细部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又称美人靠或吴王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性建筑构件。
(五)台榭
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行射之用。有时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台榭的遗址颇多,著名的有春秋晋都新田遗址、战国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国故城遗址、秦咸阳宫遗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阶梯状夯土台。榭还指四面敞开的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将临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称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于台榭的另一类型建筑。
(六)庙
中国古代的祭祀建筑。形制要求严肃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庙制历代不同。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2、奉祀圣贤的庙。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庙,又称文庙。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儒学。山东曲阜孔庙规模最大。奉祀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有的地方建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许多地方还奉祀名臣、先贤、义士、节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阳奉祀三国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汤阴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岳王庙”和“岳飞庙”。
3、祭祀山川、神灵的庙。中国从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设庙奉祀,如后土庙。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庙,其中泰山的岱庙规模最大。还有大量源于各种宗教和民间习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等。
(七)坛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群的总称。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塔起源于印度,也常称为“佛图”、“浮屠”、“浮图”等。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
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
塔的种类众多,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按性质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金属塔、陶塔等;按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楼阁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兴教寺玄奘塔、苏州云岩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荐福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单层塔著名的有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北京云居寺石塔群、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等。剌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称“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山西五台县塔院寺白塔等。金刚宝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作屏障用的墙壁,又称照壁、照墙。影壁能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明清时代影壁从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门外两侧多用八字墙,与街对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对,在门前形成一个略宽于街道的空间;门内用一字形影壁,与左右的墙和屏门组成一方形小院,成为从街巷进入住宅的两个过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门外。农村住宅影壁还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上加瓦顶。宫殿、寺庙的影壁多用琉璃镶砌。明清宫殿、寺庙、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龙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龙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国古代具有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华表等。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或控制空间作用的建筑。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这种屋顶俗称为“楼”,立柱上端高出屋顶的称为“冲天牌楼”。牌楼建立于离宫、苑囿、寺观、陵墓等大型建筑组群的入口处时,形制的级别较高。冲天牌楼则多建立在城镇街衢的冲要处,如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的两端以及商店的门面。前者成为建筑组群的前奏,造成庄严、肃穆、深邃的气氛,对主体建筑起陪衬作用;后者则可以起丰富街景、标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镇中有跨街一连建造多座牌坊的,多为“旌表功名”或“表彰节孝”。在山林风景区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观的前奏,又是山路进程的标志。
华表为成对的立柱,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汉代称桓表。元代以前,华表主要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顶上立白鹤,多设于路口、桥头和衙署前。明以后华表多为石制,下有须弥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纹石板,称云板;柱顶上原立鹤改用蹲兽,俗称“朝天吼”。华表四周围以石栏。华表和栏杆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卢沟桥头。明永乐年间所建北京天安门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华表是现存的典型。
一、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万里长城已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闻名于世界。
长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修筑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当时的秦、赵、魏、齐、燕、楚等诸侯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卫,都兴建了长城。秦兼并六国后,为防范北方匈奴的突袭,于公元前213年发起了修筑长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赵、魏的原有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整个工程共征用民工30万人,连续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今岷县),沿着黄河到内蒙临河,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东抵辽东的长城,全长达3000多公里。由于长城工程极其艰巨,民工境况非常悲惨,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汉代除重修秦长城外,又修筑了内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长城,以及凉州西段长城。凉州西段长城北起内蒙古居延海(今额济纳旗境内),沿额济河,经甘肃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门关进入新疆。整座长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构成了一个严整的防御体系。
汉以后的北魏、北齐、隋、金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过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则进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全长约6700公里(一万三干多华里)。整个重修过程前后达100多年,可见工程的浩大和艰巨。其中,山西以东的长城采用内部夯土,外面用砖石砌筑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长城全用夯土筑成。整座长城上又建有很多关城,关城都建在地势险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关、居庸关、山海关等。其中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处。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气势雄伟,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相传,在修建这座雄关时,不但设计和建造技艺高超,而且连用料的计算也非常精确。在关城建成之后,仅剩了一块砖,这块砖被后人放在重关的小楼上,作为纪念。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重修的,以前的长城则只剩下一些遗迹了。
绵延万余里的长城穿越在崇山峻岭、急流、溪谷等险峻的地段之上,工程之艰巨是难以想象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磅礴气概和聪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测量、规划设计、建筑技术、工程管理以及军事技术的高超水平。
二、故宫
故宫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亩,合72万多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待风格。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时所建的宫城。从总体布局上说,它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所谓的外朝和内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作为两翼,为行使朝政的主要场所。内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构成,为皇室的生活居住区。按四根柱为一间的传统进行计算,共有近万间之多,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宫殿群由紫禁城围护,城高10米,外又围以52米宽的护城河。整座城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玄(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每座角楼各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结构复杂,式样奇特,为古建筑中罕见的杰作。关于角楼的建造,还流传有鲁班用秫秸编成蝈蝈笼作模型示范的传说。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规则,主次有序,并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间丰富多变。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在城墙墩台上建有一组建筑。正中是宽九间的庑殿顶重檐大殿,两侧有联檐通脊的殿阁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个高大的角亭。这一组建筑称五凤楼,巍峨壮丽、气势浑厚。进午门,经过一个大庭院,再过金水桥,入太和门,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个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米,分3层,用汉白玉砌筑而成。每层当中都有石雕御路,边上都装饰有栏板、望柱和龙头。据统计,计有透雕栏板1414块,刻有云龙翔风图案的望柱1460根,龙头1138个。这些石雕装饰,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同时,在结构功能上又起着排水的作用。栏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龙头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当下雨,水由龙头流出,恰似千龙喷水,蔚为大观。
太和殿又称金鸾殿,是皇帝发布政令和举行大典的场所。殿高35.05米,宽63.96米,深37.20米,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现存全国最大的木构建筑。它的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即,先在栓础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层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每层的梁逐层缩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枋;在檩上铺木椽,椽上铺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于梁架逐层加高,小梁逐层缩短,从而形成斜坡式的屋面;屋檐出挑则采用斗拱承接,既可承重,又可增添装饰效果,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太和殿即采用这种结构,用73根大木柱支承梁架形成重檐庑殿式屋顶,上檐斗拱出跳单翘三重昂九踩,下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整座建筑庄严雄伟,富丽堂皇,起着显示皇权至尊的效果。
与外朝要求宏伟壮丽、庭院开阔明显不同,作为帝后生活居住区的内庭呈现庭院深邃的特征,东西六宫各自成一体,排列井然。又有后苑御花园,幽美恬静,可供游乐。
整个故宫的布局,以午门至神武门作中轴,呈对称性排列。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天安门,向北延伸至景山,恰与北京古城的中轴线相重合。登上景山,眺望故宫,飞檐重叠,琉璃连片,壮丽辉煌,气象万千,堪称中国传统建筑之瑰宝。
三、颐和园
园林融汇了建筑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它是科技和艺术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果。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艺史中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几干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创建有成干上万的精美园林。颐和园就是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皇家园林,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世界的园林建筑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部,方圆8公里(十六里),占地4350亩,规模宏伟,景色秀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金代,金章宗曾在此建金水院,是当时的西山八院之一。其山称金山,引玉泉诸水至山下为池,叫金水池。元时,据说有一老人在山上挖得—个刻有花纹的大石瓮,便改金山之名为瓮山。元世祖曾命郭守敬两次引玉泉诸水至山下,并把金水池疏浚扩展为大水库,先后易名叫瓮山泊和大泊湖,俗称西湖或西海子,挖湖之土运上山加高瓮山,从而成为山高水阔的风景胜地。明代又改瓮山为金山,改瓮山泊为金海,在山上建圆静寺,在湖畔建好山园行官,总称好山园,俗称西湖景。1750年,清乾隆皇帝在圆静寺基础上,修建大报恩寺,为他的母帝祝寿,并改金山为万寿山,又对金海进行疏浚,改名昆明湖,整个园林叫清漪园,工程历时15年建成。自此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以及畅春园、圆明园,合称“三山五园”,而清漪园独具特色,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誉。令人气愤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三山五园同遭厄运,被洗劫后又被纵火焚毁,清漪园除个别建筑外均成灰烬。1886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历时10年,进行修建,并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掠夺和焚毁,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现存的颐和园,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技艺的高超造诣,也把列强的侵华罪行和清末统治者的腐败误国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颐和园继承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有所发展。全园的布局,大体可分为东宫门和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等几个部分。整个园林有如下几个突出的持点:
1、以水取胜。水域面积占全园的3/4,设计者依据水面开阂的特点,进行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部面临昆明湖,或是俯览湖面。为避免开阔的湖面显得单调,用长堤把湖面划分为几个区域,还在湖中布置了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岛屿,以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等海上三神山,从而使水域既开阔又富有情趣。
2、湖山结合。湖北岸的万寿山高58米,好像翠屏峙立。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前山是全园的中心,正中为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而下是佛香阁、檀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以达湖面。其中,琉璃砖瓦的无梁殿(智慧海)和高41米的佛香阁,气势雄伟,为最具特色的建筑。这组中轴线的两旁,布置了许多陪衬的建筑物。抱山环湖一带建有长廓和石栏,把湖与山明显地区分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3、对比鲜明。前山建筑壮丽,金碧辉煌,后山建筑隐蔽,风景幽静;昆明湖浩荡壮阔,后湖(苏州河)怡静精巧,东宫门内建筑密集,西堤和堤西区景物琉落有致。强烈的反差,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更添情趣。
4、景随步转。依据不同的地理特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曲槛回廊以及假山花木等组合成各不相同的景点。各景点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有机的联系,使人们漫步园内,景色随处变换,层出不穷。
5、借景手法。设计者不仅考虑了园内景物的相互配合借用,而且充分地利用周围的景色,使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等,恍如园中的景物。这种园内、园外均有景色的巧妙手法,给人一种园林范围更加扩大的感受。
6、园中有园。在万寿山东麓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依照无锡惠山园,建造了谐趣园。它以水池为中心,配以堂、轩、亭榭、楼阁、游廊、小桥,自具独立的格局,成了园中之园。而且它清雅幽静,与东宫门内密集的宫殿建筑群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焕然一新之感。
7、集景模写。园中汇集了全国许多名胜景观,但又不是生硬仿造,而是别具神韵,如谐趣园仿自惠山园,西堤六桥仿自杭州西湖苏堤,涵虚堂、景明楼仿自黄鹤楼、岳阳楼,苏州街仿自苏州市街等,但又有很大的差异。
颐和园汇集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它“虽由人造,宛如天成”,是园林建筑的一大代表作。
中国建筑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法式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本文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关于我国古代建筑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