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精选资讯 > 文章页面

食管平滑肌瘤简介

与食管平滑肌瘤剥离摘除术相关的词条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食管平滑肌瘤简介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食管平滑肌瘤简介的知识,包括食管癌八字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食管平滑肌瘤简介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简介食管平滑肌瘤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发病率 5发生部位 6年龄与性别 7病理 8临床表现 9诊断 9.1食管钡餐造影检查 9.2内镜检查 9.3其他检查 10治疗措施附: 1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穴位 2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中成药 3食管平滑肌瘤相关药物 1拼音食管平滑肌瘤该做哪些检查

shí guǎn píng huá jī liú

2英文参考

leiomyoma of esophagus

3概述

食管良性肿瘤少见,约占所有食管肿瘤的0.5~0.8。因症状较轻或无症状,患者常不求医,或为临床医师所忽视。近年由于X线及其它检查技术进步,发现的病例才逐渐增多,其中90%为食管平滑肌瘤。

4发病率

食管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在食管良性肿瘤中占第一位,占食管壁内型良性肿瘤的3/4,与食管癌之比为1∶127~233。

食管平滑肌瘤一般都比较小,常无临床症状。其实际发病率仍不太清楚,绝大多数作者认为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病率应高于文献统计数字,尸检发现率为1100∶1。

有的作者认为尸检中发现的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病率可能比较准确,接近实际发病率。但许多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Lewis和Maxfield复习Smith报道的36000例尸检资料,其中只有2例食管平滑肌瘤;Barazyoul报道的18847例尸检中,也只有1例食管平滑肌瘤。Daniel和Williams在一组4000例尸检中,未见食管平滑肌瘤。而据Moersch和Harrington报道,在7459例尸检中发现32例食管平滑肌瘤,发生率为0.4%。

1974年,Postlethwait和Musser对1000例未经任何选择的尸检食管标本做组织学检查,发现51例平滑肌瘤,发生率为5.1%。1981年,Takubo对342例尸检食管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病率为7.9%。前者报道绝大多数肿瘤的直径为1~4mm。

Anderon和Pluth(1974)报道的Mayo Clinic的246例食管良性肿瘤、囊肿和重复畸形中,食管平滑肌瘤共145例,食管囊肿55例,食管息肉12例,食管***状瘤5例,食管脂肪瘤5例,食管血管瘤4例,食管腺瘤3例,食管颗粒细胞瘤3例,其他食管良性病变14例。其中食管平滑肌瘤占59%(145/246),在全组病例中居首位。

据Seremitis等于1976年的统计,截至1971年底,国外英文及俄文文献共报道食管平滑肌瘤838例,占全部食管良性肿瘤的67%;其中593例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占71%(593/838)。

据近年来的大宗文献报道,食管平滑肌瘤占整个消化道平滑肌瘤的5%~10%,占全部食管良性肿瘤与囊肿的50%~80%。

5发生部位

食管平滑肌瘤在食管各段发生率差异较大。80%的食管平滑肌瘤发生于主动脉弓水平以下的食管中段和下段,颈段食管发生平滑肌瘤的病例罕见。食管平滑肌瘤在食管上段、中段和下段的分布比率分别为10%、40%和50%。Postlethwait等报道229例食管平滑肌瘤中,颈段为2.2%(5/229),上段为3.9%(9/229),中段为38.9%(89/229),下段为47.2%(108/229),多发性食管平滑肌瘤为7.9%(18/229),仍以中、下段食管最多见。

Seremitis(1976)认为,食管平滑肌瘤在食管各段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各段的平滑肌的含量有关。在食管的解剖上,食管从颈段以下才有平滑肌成分,因而颈段食管不容易发生平滑肌瘤;食管下段肌层全部由平滑肌组成,所以平滑肌瘤的发病率最高。

平滑肌瘤可见于整个消化道。Oberhelman等在1952年收集的1105例消化道平滑肌瘤中,66例位于食管,705例位于胃,225例位于小肠,109例位于结肠;食管平滑肌瘤占全组的6%。何家亮等在1983年统计国内文献报道的消化道平滑肌肿瘤共215例,其中食管平滑肌瘤35例,占全组的29.7%。

6年龄与性别

食管平滑肌瘤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20~60岁多见。Sermitis等报道的838例食管平滑肌瘤,发病年龄为12~80岁,平均44岁;男、女之比为1.9∶1。

Postlthwait等在1991年报道的170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食管平滑肌瘤中,年龄与性别分布如表5.6.5.11。

70~80岁的人患食管平滑肌瘤者罕见。

据国内文献报道,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病年龄为18~65岁,平均为37.5岁;男女之比为4.5∶1。在女性患者中,50~59岁年龄组的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7病理

食管平滑肌瘤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以纵行肌为主,绝大部分在食管壁内,即粘膜外壁在型。个别凸入管腔内呈息肉状,有蒂与食管壁相连,有自口中呕出的报告,这类病人也可能在呕出时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肿瘤可发生于食管任何部位,国内报道以中段最多见,下段次之,上段最少,在颈段的极少,因颈段食管由随意肌构成,在腹段的也不多,不易区别来自食管或贲门肌层。肿瘤绝大部分为单发,多发的仅约2%~3%,自2个至10多个不等,文献上还提到有弥漫性食管肌瘤病。肿瘤大小不一,2~5cm的最多见,切除标本有小至0.5cm×0.4cm×0.4cm,大至17cm×10cm×6cm,以重量算最小的0.25g,最重的有5000g。

肿瘤呈圆形、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状,如分叶型、螺旋形、生姜形、围绕食管生长呈马蹄形的。食管平滑肌瘤病有多个肿瘤的可致整个食管壁增厚,诊断有一定困难。肿瘤质坚韧,多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光滑。主要向腔外生长,生长缓慢,切面呈白色或带黄色。组织切片见为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长梭形,边界清楚,瘤细胞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其中混有一定数量的纤维组织,偶尔也可见神经组织。食管平滑肌瘤变为肉瘤的很少,有的文献报告为10.8%,但有的学者认为,肉瘤为另一独立病,没有直接证据说明由平滑骨瘤恶性变所致。

(1)分型:食管平滑肌瘤可以分为以下三型。

圆形或卵圆形又分为孤立型(单发型)及多发型。

孤立并蔓延型。

混合型:又分为局限型及食管多发性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2)形态:99%的食管平滑肌瘤位于食管壁内,个别病例的肿瘤附着在食管壁外而由结缔组织与食管壁连接。

食管平滑肌瘤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卵圆形)的实体瘤,也可呈螺旋形、马蹄形、哑铃形、姜块形或不规则形等。肿瘤质较硬,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表面光滑或有小结节;可以有菲薄的白色或灰白色包膜,但此种包膜往往不完整。极个别的食管平滑肌瘤向食管壁外膨出,犹如食管憩室。如果肿瘤向食管腔外牵引,有可能形成食管憩室。肿瘤生长过程缓慢(图5.6.5.11,5.6.5.12)。

食管平滑肌瘤最大直径自1~17cm不等。多数食管平滑肌瘤的最大直径为3~10cm。瘤体大者可达35cm×20cm×12cm,重量达1000g。1974年,Vantrappen和Prigot在复习文献时发现1例食管平滑肌瘤的重量达5000g。有的食管下段平滑肌瘤可经食管裂孔向贲门和近端胃壁肌层生长。

在胸外科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食管平滑肌瘤多为不同形态的马蹄形,大小可达17cm×7cm,其蔓延部分达15cm×4cm。

典型的平滑肌瘤好发于食管下段和贲门部,瘤体可以很大,但很少引起吞咽困难。据Seremitis等报道,97%的食管平滑肌瘤位于食管环形肌的表面,3%呈息肉状向食管腔内生长或者向纵隔内生长。

多发性食管平滑肌瘤少见。1947年,Bradford等报道的1例患者在手术时从其食管壁内共摘除14枚直径为1~4cm的平滑肌瘤。有的病例表现为食管壁的整个平滑肌部分为平滑肌瘤所充填,偶尔可见食管的平滑肌大量增生肥厚,称为多发性食管平滑肌瘤病,Hall于1915年首次报道本病,当时称之为弥漫性食管纤维肌瘤(diffuse fibromyoma of the esophagus)。

(3)组织起源:一般认为食管平滑肌瘤可能起源于食管的黏膜肌层、固有肌层、血管的肌肉系统以及胚胎肌肉组织的变异结节。若发现肿瘤位于食管的固有肌层,多能确定其起源于食管的平滑肌。Takubo等(1981)对38例位于食管胃结合部的平滑肌瘤的研究中发现28例的肿瘤起源于食管壁的环行肌,3例起源于纵行肌,7例起源于黏膜肌层。

(4)镜下所见:食管平滑肌瘤由细胞内含有胶原纤维的长梭形平滑肌细胞束相互交织而成,即呈编织状态。在肌纤维间,可见多少不等的结缔组织间质。如瘤体内所含结缔组织较多,则称为纤维肌瘤(fibromyoma)。平滑肌瘤与正常平滑肌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肌纤维束排列方向不规则和粗细不均,肌细胞核排列成栅状,肌细胞之间的网织纤维呈直而细的丝状结构,肿瘤的包膜多不完整。

食管平滑肌瘤可发生囊性变,有时有钙化现象,极少恶变,偶尔可见神经纤维。有的作者指出,食管平滑肌瘤的镜下所见有可能与食管的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以及平滑肌肉瘤相混淆,要注意鉴别诊断。

Seremitis等报道的838例食管平滑肌瘤中,病理检查证实有2例发生恶变。Biasini等报道的1例食管平滑肌瘤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中心有恶变区。Kaymakoalan等报道的1组食管肌源性肿瘤伴肥大性骨关节病表现的病例中,有1例食管平滑肌瘤病理检查时看到肿瘤内有肉瘤区。偶尔,有的食管平滑肌瘤中也可能含有鳞癌细胞。

8临床表现

食管平滑肌瘤因其生长缓慢,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因其他原因做胸部X线检查或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时发现有食管平滑肌瘤。如果有症状,其持续时间都比较长。早在上世纪40年代,Schatzki和Hawes对患有食管平滑肌瘤的患者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法进行随访,看到肿瘤很少有增大现象。1977年,Glanz和Grunebaum报道曾对9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其中2例随访时间达15年,肿瘤的X线表现均无明显变化。Postlthwait和Lower对1例食管平滑肌瘤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随访8年,肿瘤的X线征象在随访期间亦未见改变。

约半数平滑肌瘤患者完全没有症状,是因其它疾病行胸部X线检查或胃肠道造影发现的。有症状的也多轻微,最常见的是轻度下咽不畅,很少影响正常饮食。病程可达数月至十多年,即使肿瘤已相当大,因其发展很慢,梗阻症状也不重,这点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与食管癌所致的短期内进行性吞咽困难不大相同。进食梗噎还可能是间歇性的,其严重程度与肿瘤大小和部位并不完全平行,主要取决于肿瘤环绕管腔生长的情况,与肿瘤表面粘膜水肿,糜烂及精神因素也有关。一小部分病人诉疼痛,部位不定,可为胸骨后、胸部、背部及上腹部隐痛,很少剧烈疼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其它症状并发。有1/3左右病人有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为烧心、反酸、腹胀、饭后不适及消化不良等。个别病人有呕血及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可能因肿瘤表面粘膜糜烂、溃疡所致。

伴发的疾病有食管癌(二者并无直接关系,因食管癌是多发病)、食管裂孔疝、憩室、食管血管瘤及贲门失弛缓症等。

食管平滑肌瘤若有症状,主要为吞咽困难、疼痛或不适以及其他消化道症状。

(1)吞咽困难: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展缓慢,呈间歇性,多不严重,有别于食管恶性肿瘤引起的进行性吞咽困难。从无吞咽困难至出现吞咽困难的时间一般都很长。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无必然联系,主要取决于肿瘤环绕食管腔的程度。

(2)疼痛或不适: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部隐痛和饱胀感,疼痛可向后背部或肩部放散,与饮食无关。主诉多为上腹部饱胀、压迫感或者上腹部疼痛。

(3)其他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反胃、嗳气、恶心及呕吐等。这些症状均属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也是食管平滑肌瘤比较常见的症状。有的有胃灼热感,可能与合并食管裂孔疝有关。约1/2的患者有消瘦及体重减轻。极个别的食管平滑肌瘤蔓延到胃壁及其黏膜下,可形成溃疡并引起出血,主要表现为反复呕血。

(4)呼吸道症状:有的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偶有咳嗽、呼吸困难或哮喘等呼吸道症状,可能因误吸、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或巨大平滑肌瘤压迫肺组织所致。

由于食管平滑肌瘤生长缓慢,上述各种症状可以持续长达数年。

Bruon等统计173例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症状,依次如下:吞咽困难73例(42%),疼痛59例(34%),消化道出血3例(2%);无症状者38例(22%)。

(5)其他罕见的临床表现:Ullal及Kaymakcalan等各报道1例食管平滑肌瘤有肥大性骨关节病的表现(即Marie

Bamberger综合征)。手术切除肿瘤之后,肥大性骨关节病的表现很快消退。

Schabel和Rittenberg报道1例大小为7.7cm的食管中段平滑肌瘤,见肿瘤表面黏膜溃疡及局部食管穿孔。

Peacook等报道1例女性食管平滑肌瘤因窒息而猝死。这位患者生前无任何临床症状。尸检发现恰在气管隆嵴水平的食管前壁有一直径为7.5cm平滑肌瘤压迫气管膜部,导致窒息。

9诊断

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主要靠食管X线钡餐造影和内镜检查。

9.1(1)食管钡餐造影检查

壁内型食管平滑肌瘤在食管X线钡餐造影检查时可看到以下征象:

在食管钡餐造影片上见肿瘤边缘光滑;食管侧位像或斜位像见肿瘤与食管黏膜接触处呈边缘锐利偏心性或中心性半月形充盈缺损;透视下观察,吞服钡剂后,钡剂在食管腔内沿肿瘤两侧向下流动并呈环形阴影,此即所谓“环形征”,具有诊断意义(图5.6.5.13);

食管钡餐造影侧位片上,肿瘤基底部与正常食管壁的上、下两端交界处呈锐角,并可见肿瘤阴影一半在食管腔内,而另一半在食管腔外。这是食管平滑肌瘤的典型X线征象。

肿瘤表面的正常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Schatzki和Hawer(1942)将其称之为“涂抹征”(*** ear effect),但肿瘤对面的食管黏膜如常。钡剂通过肿瘤在食管壁上形成的充盈缺损区时呈分流状(split)或分叉状(fork)(图5.6.5.14)。

孤立的或单发的食管平滑肌瘤,很少看到钡剂在通过病变区时有滞留或病变区以上的近端食管腔扩张现象。

发生于食管胃结合部的平滑肌瘤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时往往可见肿块影,局部食管腔变形或成角,肿块影外观光滑而不规则。在X线透视下进行多角度观察,肿瘤部位的局部食管腔可能有狭窄或扩张征象(图5.6.5.15~5.6.5.19)。

食管平滑肌瘤的X线诊断中,有时需要与主动脉瘤进行鉴别诊断。1977年,BenMenachem等对2例X线胸片检查所见类似胸主动脉瘤的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做主动脉造影时发现,食管平滑肌瘤内所含血管不多,而消化道其他部位的平滑肌瘤几乎都有较为丰富的滋养血管。食管平滑肌瘤偶尔有钙化,有的作者建议应与后纵隔有钙化的肿瘤或病变作鉴别诊断。

9.2(2)内镜检查

食管钡餐造影检查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要做内镜检查。如内镜检查所见亦符合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禁忌通过肿瘤表面的正常食管黏膜取活检,因为平滑肌瘤质地坚硬,咬取足够的活检组织往往有困难,而且活检可引起局部黏膜下组织的炎症或感染,并与肿瘤形成炎性粘连,在手术摘除肿瘤时容易造成局部食管黏膜的损伤。此外,用内镜通过正常食管黏膜进行活检,有造成食管穿孔的可能。

食管平滑肌瘤的内镜检查所见如下:

肿瘤表面的食管黏膜光滑完整,色泽与形态如常。

肿瘤程度不等地突入食管腔。

若肿瘤所在部位的食管腔有狭窄,内镜通过狭窄处时并无阻力或困难,而且肿瘤在黏膜下可以活动或者推动。

9.3(3)其他检查

食管超声内镜检查对食管平滑肌瘤有诊断意义,并有助于与食管的恶性肿瘤、黏膜下肿瘤、食管静脉曲张以及后纵隔肿瘤鉴别。

Megraud等认为食管CT扫描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测定衰变系数,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类型。

食管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与主动脉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主动脉造影检查。

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和范围。

10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平滑肌瘤虽为良性疾病,但有潜在恶性变的可能。一般生长缓慢,但病变不断进展,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除了年龄较大、肿瘤较小、无明显症状、心肺功能差不能忍受手术或患者拒绝手术的可以进行追踪观察外,否则一旦诊断明确,都主张手术治疗。

切口的选择:根据肿瘤部位决定手术途径,因此术前应行详细的X线定位检查。息肉状平滑肌瘤蒂部多在颈部食管,取咽或颈斜切口;位于上段食管的行右侧前外或后外侧切口;位于中、下段的取左或右后外侧剖胸切口。

手术方法:大部分可行粘膜肿瘤摘除术。术前放无侧孔(把胃管远端有侧孔段剪除)胃管。开胸后根据术前X线检查了解的位置,在肿瘤附近游离食管,扪到肿物后,把该段食管用带子轻轻从纵隔牵出,在肿物最隆起,即肌层较薄处,钝性顺肌纤维方向纵行分开肌层,暴露肿物。找到界面后沿肿瘤外膜仔细分离,避免损伤粘膜。在肿物摘除后,如怀疑有粘膜损伤,把胃管端拉至手术处,其上下端食管用带子暂时阻断,胸内注入温盐水,然后经胃管注入空气检查有无漏气。如有破损,用细针细线修补,结打在腔内。肌层分开外疏松缝合,如肌层已很薄,可用附近纵隔胸膜,心包或膈肌片缝合加固,必要时可游离肋间肌覆盖。缺损较大的,也可用涤沦片修补,以免术后憩室形成。较大的肿瘤可能游离较长一段食管,一般不会发生食管坏死,文献上报告有游离10cm以上仍恢复良好的。

少数病人(国外大组病例报告占10%,我国522例中为13.2%)需行食管胃部分切除,适应证为:①瘤体大,不规则形,与食管粘膜严重粘连不易分离。②多发性平滑肌瘤不易个别一一切除的。③虽有恶性病而术间又不能依靠冰冻切片排除恶性可能的(冰冻切片鉴别平滑肌瘤及肉瘤较困难,特别是高分化的平滑肌肉瘤。)④肌瘤合并食管癌或巨大憩室。⑤术间肿瘤与粘膜粘连严重,粘膜破损较多修补不易的。

手术疗效:粘膜外肿瘤摘除术并发症少,效果好,几乎无术后复发,发生食管狭窄或吞咽运动障碍的报道。

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穴位气管

后壁为膜样纤维平滑肌,称膜部,以疏松的结缔组织与食管贴连。婴幼儿气管近似圆形,成人气管的前壁呈弧形,...

龙颔

不下,呕吐,呃逆,心痛,小儿吐乳,咽痛,梅核气,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等。中庭穴的别名:龙颔(《...

七椎

主治心律不齐,胸闷。研究进展:针刺至阳穴组,可使食管平滑肌有所弛缓,黏膜皱襞可因此在吞钡检查时显影更...

中庭

不下,呕吐,呃逆,心痛,小儿吐乳,咽痛,梅核气,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等。中庭穴的别名:龙颔(《...

天瞿

明显下降,特别是呼气时的气道阻力下降最为明显。对食管蠕动的影响:在X线下观察,针刺天突、膻中可使健康...

更多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穴位

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中成药胍胶

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的辅助治疗。胍胶的禁忌证:食管痉挛或肠梗阻病人忌用,以免引起穿孔和梗阻。注意事...

六味野牛血丸

)。功能与主治:清热散结,止痛,愈“培根”。用于食管癌,“培根病”,血病,扁桃体炎,肺脏疾患,肩痛。...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

痈疖脓肿及手术后感染。用于治疗肿瘤,特别对胃癌、食管癌、淋巴癌、乳腺癌等应用广泛。白花蛇舌草注射剂的...

猴菇菌片

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亦可用于胃癌、食管癌等。猴菇菌片的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4片,每...

噎膈丸

膈。用于噎膈,咽炎,吞咽不利,咽哽干燥;亦可用于食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及食管癌的辅助治疗。用法与用量...

更多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中成药

食管平滑肌瘤相关药物海藻酸铝镁颗粒

25g及适量矫味剂。【性状】【药理毒理】本品为胃食管酸反流抑制剂。海藻酸可在胃表面形成充满气体的泡沫...

多潘立酮片

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药,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

盐酸奥昔布宁片

肝、肾疾病患者慎用。(3)伴有食管裂孔疝的消化性食管炎患者慎用。(4)妊娠妇女慎用,除非医生认为有必...

法莫替丁颗粒剂?

【药品名称】通用名:法莫替丁颗粒剂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FamotidineGranules汉语拼...

沙棘籽油软胶囊

腹胀痛、嗳气返酸、胸闷、纳呆等症;也可用于返流性食管炎或消化性溃疡见上述症状者的辅助治疗。【规格】每...

更多食管平滑肌瘤相关药物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简介

目录 1概述 2疾病名称 3英文名称 4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的别名 5分类 6 ICD号 7流行病学 8病因 8.1先天性学说 8.2获得性学说 9发病机制 9.1胃底腺型 9.2胃贲门交界型 9.3特殊型柱状上皮 10巴雷特食管的临床表现 11巴雷特食管的并发症 11.1溃疡 11.2狭窄 11.3恶变 11.4胃肠道出血 12实验室检查 13辅助检查 13.1 X线检查 13.2内镜检查 13.3食管测压及pH监测 14诊断 15鉴别诊断 16巴雷特食管的治疗 16.1一般治疗 16.2药物治疗 16.3内镜治疗 16.4外科治疗 17预后 18巴雷特食管的预防 19相关药品 20相关检查 21参考资料附: 1治疗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的穴位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巴雷特食管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巴雷特食管已经自动替换为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概述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1]。指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1]。Barrett食管有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1]。普遍认为Barrett食管是获得性,并与反流性食管炎密切相关。1950年Norman Barrett首次提出,1957年确认,已渐为人们所关注。Barrett食管是内镜诊断,一般认为须距食管胃接合部至少有3cm以上处的柱状上皮覆盖,才能称Barrett食管。也有人认为Barrett食管是先天性的,因胎儿发育时期,食管的柱状上皮以后被鳞状上皮替代。异位柱状上皮残留于食管可在食管任何部位发生。

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在男性多见,男女的比例为3∶1~4∶1。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现象。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良性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溃疡、穿孔、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Barrett食管的治疗目的是控制胃食管反流、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及减少恶性变的危险。可以内科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较差。

可参见胃食管反流病条。

2疾病名称

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

3英文名称

Barrett esophagus

4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的别名

Barrett's esophagus;Barrett食管炎;巴雷特氏食管;巴雷特食管;Barrett食管

5分类

消化科>食管疾病>食管其他疾病

胸外科>食管疾病>食管损伤及食管炎症性疾病>食管炎症性疾病

6 ICD号

K20

7流行病学

Cameron等(1992)在施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51311例中发现377例的食管中有≥3cm长的柱状上皮,发现率为0.89%,另一作者为0.74%,故内镜检查发现率约为1%。随年龄增长,发生率上升。平均年龄40岁左右者中多见。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Barrett食管的发病率就高,有慢性消化性狭窄的病例中有多达44%的报道。有人在尸检时发的Barrett食管较临床发现的为多,证实Barrett食管生前大多未能确诊,因为大多数病人无症状。上述发病率均引自西方材料,据认为东方人中发病率较低,因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亦低于西方人,其原因尚待积累材料验证。

文献中记载,曾有1对孪生女老人都患BE,1例40岁男性和他的2个儿子都患BE,1例80岁男性和1个儿子、2个女儿同样患BE,1个家庭内父亲、儿子和孙子3人都是BE病例,这些报道说明血统关系的确存在,但不能代表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原因。

8病因

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尽管有关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Barrett食管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只有10%发展为Barrett食管,而90%的患者并不发生变化。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两者之间的转化目前还是个谜。但无论怎样说,胃食管反流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病理基础,此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以及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也与Barrett食管的发病有关。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学说,即先天性学说和获得性学说。

8.1先天性学说

从胚胎学角度来讲,人体胚胎发育至3~34mm时(4个月以前),原始前肠(食管的前身)黏膜被覆柱状上皮。发育至130~160mm(18~20周)时,鳞状上皮开始替代柱状上皮,这种变化由食管的中央开始并逐渐向胃和口腔两端发展,至出生前全部完成。这种延伸如受到任何阻碍,都可能导致食管下段于出生后仍然被覆柱状上皮及食管上段残留柱状上皮细胞。基于这种理论,先天性学说认为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柱状上皮没有被鳞状上皮完全替代所致,因此食管下段遗留下胚胎时期的柱状上皮。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先天性学说。一项尸检结果证实,在死产婴儿的食管就发现有柱状上皮。Borrie等提出,Barrett食管的发病高峰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组(0~10岁),另一个是成人组(40岁以上),因此提出儿童组的发病原因是先天性的。此外,一项病理研究报道,在Barrett食管未发现后天学说所提到的慢性炎症和组织纤维化(表1)。

8.2获得性学说

目前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Barrett食管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它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密切关系。食管下段长期暴露于酸性溶液、胃酶和胆汁中,造成食管黏膜的炎症和破坏,导致耐酸的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研究证实,大多数Barrett食管病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还发现,一些外科手术后,如食管肌层切开术、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术以及胃食管侧侧吻合等手术后均可发生Barrett食管。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手术破坏了食管下括约肌的完整性,造成胃酸和胆汁反流或食管及胃排空障碍。此外,也有报道化疗药物可使食管黏膜损伤,导致Barrett食管(表2)。

动物模型在研究Barrett食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末就有学者试图建立Barrett食管的动物模型,但未获成功。Bremner和Gillen等分别在先前的动物模型基础上,增加了长期高酸反流的条件,成功地建立了Barrett食管的动物模型,这一成果有力地支持Barrett食管的获得性学说。此后又有一些不同的动物模型相继出现。

9发病机制

关于Barrett食管柱状上皮的来源尚未定论。目前有几种看法:①来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②来源于食管贲门腺体细胞;③来源于胃黏膜或原始干细胞。

BE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柱状上皮从胃向上延伸到食管下段1/3~1/2,多限于食管下段6cm以内,而黏膜下层及肌层结构正常,其柱状上皮有3种组织学类型:

9.1胃底腺型

类似胃底胃体上皮,含有小凹和黏液腺,具有主细胞及壁细胞,能够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但与正常黏膜相比,这些腺体稀少且短小。

9.2胃贲门交界型

以贲门黏液腺为特征,表面有小凹和绒毛,小凹及腺体表面由分泌黏液的细胞所覆盖,其中缺乏主细胞和壁细胞。

9.3特殊型柱状上皮

类似于小肠上皮,表面有绒毛及陷窝,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柱状细胞与正常小肠吸收细胞不同,无明确的刷状缘,胞浆顶端含有糖蛋白分泌颗粒,不具备脂肪吸收功能,因此相当于不全性肠化生上皮,此型最常见。

Barrett食管可形成溃疡,称为Barrett溃疡,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溃疡较深陷,故容易穿孔。如溃疡穿透食管壁,可并发胸膜和纵隔化脓感染或纵隔组织纤维化和周围淋巴结炎。

10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的临床表现

Barrett食管本身并不产生症状,患者的症状主要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引起。最常见的症状为反酸、胃灼热,其次为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痛。当出现食管狭窄时,突出的症状为咽下困难,吞咽困难的原因是:①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的狭窄;②慢性食管炎所致管壁纤维化,食管蠕动功能减退;③食管急性炎症引起的食管痉挛;④发生于柱状上皮的食管腺癌造成的管腔梗阻。有些病人早期有烧心症状,经一段长时间的无症状期,直至并发症发生后才出现症状,原因是柱状上皮对消化液的***不如鳞状上皮敏感。Barrett食管出血可以大量,但常呈慢性缺铁性贫血。少数穿孔或侵入胸膜腔引起瘘管或进入其他邻近器官出现症状。

11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的并发症

Barrett食管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良性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溃疡、穿孔、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Barrett食管并发症发病率如表3所示。

常见的并发症有:

11.1溃疡

Barrett食管引起溃疡的发病率为2%~54%,食管柱状上皮受酸性消化液腐蚀后可以发生溃疡,出现类似胃溃疡的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并可引起穿孔、出血、浸润、溃疡愈合后发生狭窄,出现下咽不畅的症状。甚至可穿透主动脉导致大出血而迅速致死。Barrett溃疡的病理分型有两种,最为常见的为发生在鳞状上皮段的浅表性溃疡,这种类型与因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溃疡相似。另一种少见的为发生在柱状上皮段的深大溃疡,与消化性溃疡相似。

11.2狭窄

食管狭窄是Barrett食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00%。狭窄部位多于食管中上段的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而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狭窄多位于食管下段。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29%~82%。病变可单独累及柱状上皮,也可同时累及鳞状和柱状上皮。

11.3恶变

Barrett食管中发生癌肿的发生率不甚确切,长期反流物进入Barrett食管可能起恶变作用。但有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病病人施行了抗反流手术亦不能使这些柱状上皮消退,亦不减少恶变的危险性。Barrett食管的柱状上皮区内可以发生异型增生,程度可自低度到高度,有时低度异型增生不易与正常柱状上皮区别,高度异型增生与原位癌有时难予区别,并可进展至浸润癌。这些恶变的肿瘤系腺癌。需要指出的是内镜发现贲门腺癌伴有良性柱状上皮与柱状上皮异型增生为腺癌是有区别的。Barrett食管的异型增生是癌前期状况已为多数人公认。

11.4胃肠道出血

可表现为呕血或便血,并伴有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约为45%,其出血来源为食管炎和食管溃疡。

12实验室检查

食管动力检测BE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食管下段压力减低,容易形成胃食管反流,且对反流性酸性物质的清除能力下降,因此通过对患者食管内压力及pH进行监测,对提示BE的存在有一定参考意义。一般认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于1.33kPa为功能不全。Ranson等经实验测定正常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为2.6kPa±7kPa,而在广泛性BE患者为0.97kPa±3.46kPa,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当内镜不能确定食管下段边界时,还可在测压指导下进行活检。

13辅助检查 13.1 X线检查

较难发现Barrett食管,有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不是此症的特异性。发现食管有消化性狭窄或体部有溃疡者应疑有Barrett食管。

13.2内镜检查

内镜下较易确认Barrett黏膜,正常食管黏膜为粉红带灰白,而柱状上皮似胃黏膜为橘红色,两者有显著差异。内镜下BE可分为三型:

(1)全周型:红色黏膜向食管延伸累及全周,与胃黏膜无明显界限,其游离缘距食管下括约肌3cm以上。

(2)岛型:齿状线1cm处以上出现斑片状红色黏膜。

(3)舌型:与齿状线相连,伸向食管呈半岛状。在Barrett上皮可以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反复不愈的溃疡可引起食管狭窄。

13.3食管测压及pH监测

Barrett食管的病人食管与酸、堿反流物接触时间长可见到胃食管反流的测压表现,其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较一般的反流病人为低。

14诊断

Barrett食管的临床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食管测压、pH监测、内镜及活检,其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为内镜及活检。

15鉴别诊断

Barrett食管有时需与早期溃疡型胃癌相鉴别。

16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的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和消除症状,逆转食管柱状上皮为鳞状上皮,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

16.1一般治疗

宜进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诱发症状的***和食用有***性食物,超重者应减肥。

16.2药物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s):为内科治疗首选药物,剂量宜较大,如洛赛克20~40mg,每天2次口服,症状控制后以小剂量维持治疗,疗程半年以上。有证据表明,PPIs长期治疗后可缩短Barrett黏膜长度,部分病例BE黏膜上有鳞状上皮覆盖,提示PPIs能使BE部分逆转,但很难达到完全逆转。PPIs治疗还可使BE中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消退,表明PPIs可阻止BE病情发展,增加鳞状上皮逆转的机会,减少恶性变的危险。

(2)促动力药(多潘立立酮,西沙必利等):此类药物能减少胃食管反流,控制症状,但疗程较长。如多潘立立酮10~20mg,每天3~4次,常与PPIs同时应用,以增加疗效。

(3)其他:如硫糖铝、思密达等黏膜保护剂亦有一定疗效,可改善症状,与PPIs合用效果更佳。

16.3内镜治疗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内镜下消融治疗(endoSCopic ablation therapies,EATs)已应用于临床。EATs可分为热消融、化学消融和机械消融三大类。热消融又包括多极电凝术(MPEC)、氩光凝固法(APC)和激光(KTP、YAG等)。化学消融主要指光动力学治疗(PDT),其基本原理为先将光敏剂如血紫质等静脉注射使其定位于食管的化生或异型增生或腺癌上皮,通过非热力的光化学反应而致局部组织坏死。本方法的缺点是可引起皮肤光过敏反应。最近有报道应用特异性强的无皮肤光敏的5氨基乙酰丙酸(ALA)治疗伴有异型增生或黏膜内癌的病例,可使不典型增生100%消失,黏膜内癌治愈率为72%,平均随访9个月。机械消融则在内镜下运用萃吸、切除等方法。EATs加PPIs抑酸治疗是目前治疗BE及BE伴异型增生的有效方法,使BE上皮消失或逆转为鳞状上皮,疗效可达70%~100%,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EATs使用时间不长,病例数不多,随访时间较短,其疗效还需时间检验,而且对化生上皮逆转后能否降低腺癌发生率尚待进一步评价。有明显食管狭窄者可进行食管探条或球囊扩张术,但其疗效较短暂,可能需多次扩张。

16.4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

(1)BE伴严重的症状性反流,内科治疗无效者。

(2)食管狭窄经扩张治疗无效者。

(3)难治性溃疡。

(4)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者。

手术方式有多种,一般选择Nissen胃底折叠术,对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者宜作食管切除术。对于抗反流手术的治疗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抗反流手术能够缓解反流症状,使溃疡愈合和改善狭窄,但不能逆转BE上皮,更不能逆转异型增生进展为腺癌。但另有学者报道,经腹或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不仅可缓解症状,而且可稳定柱状上皮覆盖范围,控制异型增生的发展,甚至可使异型柱状上皮逆转为鳞状上皮,降低BE癌变的危险。看来抗反流手术的疗效还有待大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价。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7预后

Barrett食管癌的预后较差,其主要原因是诊断时已属晚期,多数伴有淋巴结和局部转移。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21%~55%,淋巴结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为91%,明显高于其他组。Barrett食管癌的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我们分析了51例Barrett食管癌的生存情况,Ⅱ期肿瘤及肿瘤直径<6cm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和21%,而Ⅲ期和Ⅳ期及肿瘤直径>6cm者的分别为4.5%和0。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外侵情况有关,而与肿瘤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手术方式无关。

Richter指出,BE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55岁,食管腺癌确诊时平均年龄至少要晚10岁,而因衰老伴随的心、肺疾病等不宜手术者约25%,且手术能否消除BE或防止腺癌的发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8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的预防

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无特殊预防方式,生活上主要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例如应减少摄入***性饮食,抬高床头,戒烟戒酒,忌吃抑制食管下括约肌张力的巧克力等食物,避免身体超重。

19相关药品

胃蛋白酶、多潘、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硫糖铝

20相关检查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食管平滑肌瘤简介和食管癌八字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与食管平滑肌瘤剥离摘除术相关的词条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