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精选资讯 > 文章页面

有哪些趣味的景点的诗句或对联典故

近现代诗词诗歌对联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有哪些趣味的景点的诗句或对联典故的一些知识点,和慈禧七十寿辰八字对联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对联基础知识有哪些趣味的景点的诗句或对联典故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跟着诗词楹联去旅行 之 五台山五爷庙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对联概述

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

(二)对联的起源与形成

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

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被人们所运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瞧·采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到了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体裁发展起来,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到魏晋时期,赋体作品又逐渐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体文”。对偶修辞方法的发展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正是这种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从整个文学艺术史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同整个汉语言艺术是密切相联的。它是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完善才应运而生的,是从对偶修辞手法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独立别致的文体。可以说,对联是对偶修辞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这种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桃符”又称“仙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等书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弯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

最早的一副楹帖,即春联的出现,根据史料记载,是在五代时期。《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919—965)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主孟昶所题的这副楹贴,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是第一副春联。至此,对偶的修辞手法,便“分娩”出春联这种独立的文体。

及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北宋文学家王安石(102 1—1086)在《元日》诗中描写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宋代大学者朱熹(1120—1200)还编有《联语》,可见楹联已开始盛行。

到了明代,春联便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据说“春联”一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创造的,并且开始采用红纸写春联。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据清人陈元澹《簪云楼杂话》记载)。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老百姓门户。他不仅下命令,而且在第二天(大年初一)清早,“微服出游”,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城门口有一骟猪户因无钱买纸来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亲自挥毫,为该户题上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由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联也开始由唯一的春联发展到其它更多的种类。在内容上,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到清代康、乾盛世时,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3、各种文体促进完善了对联

(1)对联与赋、骈体文

对联的产生,首先应当归功于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没有固定的篇幅,少则几字,多则几十字,数百字、上千字。它虽然是“诗”,却不强调押韵;它注重文字修饰和用典等,和赋、骈文也有相似之处。因而,它受到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2)对联与律诗

唐代中期以后,形成了文学史上称为近体诗的“律诗”。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偶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它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至此,对联也就随着应运而生。对联是律诗的演变。对联与律诗中对仗的中间两联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律诗中只有五言或七言),其余对仗的形式、要求,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3)对联与词

对联的对偶要求,虽然大体上与律诗的对仗相同,但有些方面,却又突破了律诗对仗的严格限制,更显自由和灵活性。这是受到词的影响。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

①律诗的对仗,要求以平声对仄声,以仄声对平声。对联突破了这一点,在某些句脚上,不拘平仄声。例如:冬去高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其中句脚“苏”和“机”二字都是平声。又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贾氏宗祠的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上联句脚的“恩”为平声,而下联句脚的“盛”则为仄声。对联这种在句脚上有时可以平对平,仄对仄,出句平对句仄的特点,恰恰是词的对偶特点之一。

②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而对联却以同字相对作为修辞和用字的技巧之一。如周恩来同志挽蔡元培同志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其中的“从”、“到”、“先生”、“之”、“在”都是同字相对,这种情形在对联中是允许的,这一点与一些词的对偶相似。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里”是同字相对(毛泽东《沁园春·雪》)。

(4)对联与曲:

明清以后的对联,如谐趣对、叠字对、复字对、以及口语、俚语、成语等用到对联之中的情形日渐增多,说明它受到元曲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倾国倾城越西子梨梨枣枣;行云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张可久[双调折桂令]《赠歌者秀英》)。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抗州中山公园对联)。由此可以说,对联是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的。

(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

对联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势必带来了对联艺术的繁荣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联的创作、应用和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逢年过节,又可以见到五彩缤纷的对联出现于千门万户。民间红白喜事,企业开张庆典,对联成为必不可少的表达感情的载体;许多报纸、刊物,也都重视刊载对联研究文章;一些研究汇集对联的专著、史料也相继问世;有的文化部门、出版单位为了繁荣对联的创作,还开展了征联求对活动等等。《中国楹联报》已创刊二十多年,为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律通则》的颁行(2007年6月1日起试行)为楹联这一独立文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研讨与练习

1、什么是对联?

2、简述对联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3、区别“对仗”、“对偶”、“对联”三者之间的异同。

4、收集你家周围的对联几幅供大家欣赏。

5、出句征对:(1)经常撰对有收益;

(2)王乃山前花万树;

(3)罗甸二中风景美。

二、对联的种类和功能

(一)对联的种类

1、春联(含节日联)

春联又叫“春贴”,是对联应用最早、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类型。从后蜀主孟昶“题桃符”的第一副春联出现,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的普遍推广,在旧历“春节”时贴春联,就作为我国一种民族风俗习惯,一直绵延流传至今。万众欢腾歌大有;百花艳丽庆新春(杜正尧《金猪贺岁万众迎春》)。王乃山前春色好;莲花溪畔锦灯明(罗磊《金猪贺岁万众迎春》)。风调雨顺年年顺;政善人和处处和(唐定兴《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居尾金猪辞旧岁;当头银鼠贺新春(罗方友《中国楹联报》2008年第4期总771期)。总之春联要有春的气象,要姓“春”。

2、门联(含行业联)

门联也叫“门贴”、“门对”。贴门联的习俗,在明代就已有之。什么门第用什么对联,不能混淆和更易,如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门联还具有行业“招牌”、“幌子”的作用,如豆腐店联:天然滑腻出磨孔;本质清香留世间(罗方友《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学校联:三尺讲台,屡出栋梁匡社稷;一园清境,频添智慧育英才(吴忠祥《金猪贺岁万众迎春》)。

3、婚联

婚联又叫“喜联”,是男婚女嫁时的专用对联。婚联最突出的特点是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花、鸟、鱼、月、水、珠等一类美好的事物,来比喻佳期美满,男亲女爱的情景。如:柳暗花明春正半;珠联璧合影成双(春日婚联)。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冬日婚联)。移风易俗文明礼,共德同心幸福婚(林昌华《联草拾零》)。月色入帘静;花容倚叶娇(黄林老师为其友撰婚联)。

4、寿联

寿联是为老年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寿联多用比喻,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色、仙鹤等比喻寿者,以寄寓延年益寿之意。如罗甸县诗联学会祝蒙泽民老先生八十寿龄联:岁月八十思泽润;诗联百味跃民风。乔松傲雪霜,丹鹤永栖开寿城;大德连天保,福星高照沐熙朝(林昌华《联草拾零》)。寿联分为自寿联: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自勉、希望等;贺寿联:别人对寿者写的联。有关寿联各种分龄表达:十年称秩、旬(七秩寿辰也叫七旬寿辰),二十称廿、双旬,三十称卅、五十称半百。又人生十岁称幼学,二十称弱冠,三十称壮(也叫而立),四十称强(也叫不惑)、五十称艾(也叫天命),六十称耆(qí)(也叫花甲),七十称老(也叫古稀),八十称耋(diē)、八十八称米寿、九十称耄(máo)、九十九称白寿(白加“一”为百,意为“一百”少“一”为99岁),百岁称期颐,108岁称茶寿(“茶”字上为廿、八,廿八为28,下为木,木为八十,共108岁)。如: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怀四化,意寄三松。这是自对联,即上联中“何止”对“相期”、“于”对“以”、“米”对“茶”即八十八岁对一百零八岁;下联“心怀”对“意寄”、“四化”对“三松”。上下联是不相对的。

5、挽联:

挽联,也叫“丧联”,“挽词”,是生者哀悼死者,治丧、祭奠时专用的对联。例如:成家立业于黔东,光荣退休于黔东,返故寻亲寻友,离妻离子音顿杳;失倚成年在罗甸,不幸逝世在罗甸,思前尽职尽心,克俭克勤事长存(林昌华《联草拾零》)。芳名正气存天地;美德良操惠子孙(通用挽联)。另外孝联也属丧事联,孝联的上联表达死者的牵挂、遗憾,下联是生者的身份,表达哀思。

6、交际联(也叫赠答联)

交际联主要用于社会名流、名人学者一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社会阅历的人们之间。它可以分为文字形式的和口头形式的。如2007年11月14日晚,二中诗友应黄林老师邀请于白龙村新居聚会,诗友送诗词联贺之,杨忠老校长也当场出句征对以贺:家居百龙家和人和万事兴。罗磊老师沉思片刻后对出:名上皇榜名旺族旺全村旺(其中“百”为“白”的谐音,“皇”为“黄”之谐音)。处事立身,须有一腔正气;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黄壁光《心话吟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黄庭坚与苏轼即景联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本)。

7、堂联

堂联,也叫装饰联,是人们用于布置美化客厅、书店、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撰堂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红楼梦》第二回·荣国府正堂联)。

8、名胜古迹联

名胜古迹联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山水风光名胜地的对联;另一部分是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棒一瓣心香,神圣陵前移步缓;歌三生业绩,宝珠山上应声高(周继勇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

9、文艺作品(含题画)联

在明清以后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中,作者往往插入一些对联创作,形成文艺作品中的对联。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对联作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诸葛亮题门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抒怀联)。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蒋门神酒店联)。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西游记》第十七回黑风洞联)。

l 0、其它杂联:

其他形式的还有宣传联、寺庙联、庆贺联、喜联、趣巧联、戏台联、灯联、器皿联、笔联、砚联、无情对、墨联、谜联等等。例如无情对: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表面看,上下联毫不相干,但仔细看,“公”对“法”,“门”对“国”,“桃”对“荷”,“李”对“兰”,“争”对“比”,“荣”对“利”,“日”对“时”,很工整。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对“果”,“已”对“然”,“半寻”对“一点”,“休纵”对“不相”,“斧”对“干”,很工整。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其中“三多”指“多寿、多福、多子”,“四美”指良晨、美景、赏心、悦事。庆贺联也叫喜事联,分为自题联和贺联。自题联多为主人的想法、谢意、喜意、歉意等。如:楼高人矮承众亲抬举;宇竣心安愿诸友尽欢(罗磊为其友新居撰联)。

(二)对联的功能

1、写景状物

以描绘风景,状摹事物为主,用凝练简洁的文字,画龙点睛地点透山水神韵,发掘事物微妙。如月明如画;江流有声。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

2、叙事咏史

记叙往事以遣怀,评述历史以喻今。如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黄州赤壁联)。做戏何如看戏乐;下场更比上场难(戏台联)。

3、抒情寄怀

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的胸襟怀抱,表达作者的爱憎立场,反映作者的志趣理想。如望月情怀千古事;登楼志在九霄云(颜登荣题贵州罗甸望月楼联)。登楼须稳步;近月莫贪光(罗磊老师题望月楼联)。

4、交际酬赠

赠人赠友,以示交谊劝勉或祝贺某种成功。如喜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周恩来题赠何香凝画的“牡丹图”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孙中山赠黄兴)。陋室茶粗惭挚友;珠玑意励慧愚心(孙俊老师答诗友贺乔迁之喜)。

5、励志警策

以修身、励志、劝学、醒世等言情论理,或给人以警策,或给人以劝勉,或讲修身处世之法,或述事业技艺之妙。如古今却向书中见;男子要为天下奇。低调做人姿态美;诚心谋事感情浓(陈邦禄《金猪贺岁万众迎春》)。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赠青年联)。

6、宣传教育

向人说明讲解政治主张和目的等,使人民相信并跟着行动。如继承传统中华文艺兴全世;建设文明学校容颜焕雅风(沈联方为罗甸二中诗联分会成立题联)。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响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朱德总司令)。社会和谐谋发展;科学发展促和谐。教育要优先发展;民生须高度关怀。举旗走路定方向;改革创新奔小康(罗方友为中共十七大精神撰联)。

7、讽刺檄讨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讲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讽喻慈禧“万寿节”)。

8、文字游戏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初一语文课本上册)。水牛下水,水淹水牛牛鼻“伏”;山狗上山,山绊山狗狗脚“匡”。一点、两点、三点冰冷酒;百头、千头、万头丁香花。淼淼三水,三水何在?出出两山,两山又多(联连网络情王天学出句,一曲绝情对句)。

研讨与练习

1、常用对联有哪几种?

2、举例说明对联的功能。

3、春节、红白喜事期间自撰几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4、出句征对:(1)高原处处春光好;

(2)双江口里春潮涌;

(3)诗联学习乐无穷;

三、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一)对联的艺术特点

1、民族艺术

对联是中华民族汉语言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艺术之所以能在我们国家在使用汉语言的民族中产生和发展,而不能向其它国家和民族传播或被其它民族引进与仿效,就在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字是方块字,是表意文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行书的七体发展,具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等特征。此外,它还具有民间性,即既是高雅文学,又是民间文学。例如: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初一语文课本上册)。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2、实用艺术

人们进行某种生活的或社会的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应用某种对联。如春联、门联、堂联、酬赠联、贺联、挽联、名胜古迹联等等。对联作为一种实用艺术,还在于它是一种可以“立”起来的文字艺术。它不但形成于口头、纸面上,而且大多数对联,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张贴、悬挂起来,才算正式问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火烧、水灌、石崩、写惊天故事;勇气、恒心、妙技、赞当代愚公(陈治中题罗甸大关村火烧田联)。

3、文字艺术

一是用字灵活,整齐优美。从一字、二字到百字、千字不等。二是以汉字本身的某些特色,构成对联艺术。如嵌字、拆字、析字、叠字、数字,正看反看都是字,倒读顺读均成句。三是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互相增辉。如大井三源,暗洞藏深邃;长河两岸,修篁映碧波(刘成德《大井诗联专辑》)。井有莲泉莲有井;滩藏洞景洞藏滩(吴忠祥《板庚滩诗联专辑》)。砚边寻句石为伴;闲里吟诗月是灯(王天学《闲逸辑》第七期)。

4、声律艺术

由于对联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诗词赋曲的影响,因此,在声律上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首先,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其次,在创作上,用到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技巧,从而产生某种声律上的艺术效果。如度大忧思少;家和美梦多(徐文仲《贵州楹联》)。万里慕名声,最赏湖中天上月;千秋期陆海,行看贵往粤来船(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治国题罗甸望月楼)。

(二)对联的创作要求

对联是一门艺术,是诗的一个分支。短联有人称为二行诗,长联就象一首长诗或一篇骈体文。对联的写作要求,主要应该弄清它的对偶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即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应、节律相协、语意相关、平仄相对等“六相”要素。

1、字数句数相等

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但也有极少数字数不相符的,主要用于讽喻。如袁世凯千古(上联五言);中华民国万岁(下联六言,不仅字数“袁世凯”三字对不起“中华民国”四字,而且“千古”与“万岁”平仄也对不起。主要讽喻袁世凯窃国大盗对不起中国人民。

2、词性相当

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所谓词性是清朝时从国外引进而遗留下来的,中国古代不叫词性叫字类,如名词叫名字,动词叫动字,数词叫数字等。现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字和量词六种;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

花外子规燕市冷

↓↓↓↓↓

(名词)(方位词)(名词)(名词)(形容词)

↑↑↑↑↑

柳边精卫浙江潮

其中“潮”转化为形容词“潮湿”的“潮”。词类转化:开容词+“了”变为动词,“红了”、“绿了”。形容词+“地”变为副词,“仔细地学”。动词+“的”变为形容词,“破的、生的,如破碗、生饭”。词类常识如下:

名词具体名词:贵州、汽车、诗词、李白等。

抽象名词:思想、文艺、主义、感情等。

时间名词:早晨、中午、今朝、深夜等。

方位名词:上、下、前、后、左、右等。

动词动作动词:走、看、说、写、画、骂等。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请删减!

有哪些趣味的景点的诗句或对联典故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三联讽慈禧

慈禧(

一八三四--一九O八年)清朝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光

绪两期的掌权者。她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统治中国四十七年。是一个既骄奢淫佚,而且又是十足的顽固派。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慈禧太后六十岁。早在几年前,她便着手筹备盛大的寿辰,不惜挪用海军经费,扩建清漪园,并改名为

颐和园,在园中大大庆祝一番。谁料中日战争爆发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惨遭失败,签订了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她的寿庆,也成了一枕黄梁。当时,北京等地,流传著一副这样的对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这副对联,直把慈禧太后气得死去活来,她下令派出人马,四出追查,结果一无所获。

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政治形势稍有缓和,卖国求荣的慈禧太后又在颐和园里,大肆庆祝六十三岁的庆寿活动。当时,仅仅

建筑一座戏台,就花去一百六十万两银子。同时,还在仁寿殿搭起五颜六色的天棚。这时,北京城又出现了一副对联: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光绪三十年(一九O四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她扩大祝寿活动。满朝文武官员献礼、献寿联祝贺。有一个御用文人,献上一副拍

马联: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当时,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听到此事,非常气愤,他便用此联,玩了个花招,也给慈禧太后写了一

副对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奈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这副对联,上联写游览之盛,揭露慈禧太后生活之荒淫;下联述割地之多,控诉慈禧太后政治之腐败。经章太炎先生这么一加工,那

位御用文人的祝寿联变成:

一人庆有;

万寿疆无。

真是借棍打狗,妙不可言。

添联讽贪官

清代,有个县官贪财如命,酷刑多如牛毛,冤死在他手里的穷苦百姓,真不知有多少。但是,如果有财物送给他,那么,就是有天大的罪行,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当地流传着“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怨言。这个贪官,装聋作哑,恬不知耻,不但无视百姓的呼声,且贪赃枉法,变本加厉。有一年除夕,他自己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两旁。联文是: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这副自我标榜的对联,贴出后,贪官满心欢喜,除夕夜开怀痛饮,大醉方休。

次日是大年初一,天刚亮,只听管家,在房门外禀告:“老爷,对联出岔子了!”

贪官听说对联出了岔子,连忙披衣下床,跟着管家奔去。朱漆大门一开,围观的群众便一哄而散。贪官一看,发现自己写的对联加长了,接上去的是白纸,上写黑字,他凑近一看,对联已改成: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贪官气得暴跳如雷,急忙叫管家将对联撕掉,垂头丧气地关上大门。

这时,站在远处观看的百姓,喜在心头,窃窃私语,相互传诵着这副调联。

绝对讽巡按

清乾隆年间,才中进士不久的李调元,出任广东学政。到任不久,来了一位巡按大人。这个巡按,原是个落第举子,因趋附权臣和坤,赐了个“从进土”的功名。“从进士”即是略等于进土,比进士略低的意思。

这个巡按大人虽然不是中榜的正牌进土,但也有些狐聪鬼智,知书善辩。他久闻李调元的才名,心怀妒意,早想寻机挫辱李调元一番。

有一次,巡按自穗(1)回京,地方官照例设宴饯行。李调元和当地一些地方官员、举子、名人参加宴会。酒过三巡,巡按拈须笑对李调元说:“久闻学政善对,我有一上联,久思不得下联,烦学政一对,如何?”李调元无奈,只好应道:“愿闻”,巡按便不紧不慢地,念出了上联:

三光日月星;

满座官员、文人听后,为之悚然,认定如此绝对,李调元一时难

以对出,那些妒忌李调元文才超群的人,与巡按大人一鼻孔出气,正要等着看他的笑话。李调元平时博览群书,一听,就知这上联的出处(2),于是,不慌不忙地随口朗声接对:

四诗风雅颂。

对得这样快,巡按等人都震惊了。但是,巡按并不因此罢休,又说:“听说你的老师在京城中威重位显,但近来听说他常为如夫人洗脚,你是否知道此事?”李调元听到他辱及自己的恩师,心中暗恼,便答道:“眼见为实,如果真是那样,也只有他的奴婢丫环们才能知道,大人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一反问,使巡按大人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地说:“我再以此事出一联,请你对一对。”接着,念道:

德高望重,奈何为如夫人洗脚;

李调元听了,沉气按怒高声对出:

学浅才疏,落得赐从进士出身。

真是对得绝,对得妙,挖苦得既惨又酷,气得巡按大人无地自容。

口大吞天

清乾隆年间,江苏南汇人吴省钦,中进士后。任命督学四川。吴省钦不但崇尚八股,压抑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且滥用职权,贪赃枉法,四川人民对他深恶痛绝。

有一年乡试时,吴省钦任命为主考。有一个家境清贫的书生,因缺钱行贿,自忖此次已没有获中的希望。放榜时,果然名落孙山。愤于以钱取人论才的腐败现象,就在考场门口,题一匾一联,讽刺吴主考。匾额题:

口大吞天

对联是: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这一匾一联,用拆字的方法。“口大吞天”暗喻吴姓。并拆“省”为“少目”,拆“钦”为“欠金”。既嵌入“吴省钦”的名字,又揭露、讽刺其营私舞弊,贪赃受赂的丑行,真是妙哉!

解缙斗对

明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年)春天,解缙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明太祖朱元璋,知道这位从江西来的矮个子进土,不但文才超群,而且从小就很会对对,不由得对他特别钟爱。因为朱元璋自己也爱好对对,于是经常宣他进宫,陪自己谈古说今,吟诗作对。

有些老臣,见皇上宠爱新来的解缙,很不服气,总想找机会,煞煞他的威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纪纲。纪纲是宫廷内锦衣卫的头头。锦衣卫是明代对皇帝直接负责的特务机关,专门搞钉梢、告密、拘捕等勾当。纪纲为人阴险、毒辣、朝中不少文武官员,对他又恨又怕,可是,解缙却不买他的账,甚至还经常顶撞地。因此,纪纲老羞成怒,多次想找机会侮辱解缙一番。

有一天,解缙与纪纲恰好同时参加一个宴会,纪纲认为机会来了,于是在席间,摇头晃脑地,吟出了两句:

塘里水鸭,嘴扁脚短叫呷呷;

洞中乌龟,颈长壳硬矮趴趴。

纪钢是从侧面谩骂解缙长得矮小,又经常干涉他的事。解缙听了并不气恼,因为他早就了解到纪纲的来历:纪纲原来只考中秀才,以后屡考落第,便在家乡与地痞、流氓一起鬼混,虽荒废学业,却学到了钻营拍马,搞阴谋诡计的本领。解缙心想,何不趁机教训他一顿,也好替大家出口憋气。于是,他离席踱到客厅中央,当着大家说:“纪大人刚才吟的对子确实不错,我这里也有一副好对子,特别是用在纪大人身上,十分贴切。“说着就朗声念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纪纲听后,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恨得咬牙切齿,但又不好发作。他发誓,日后一定要找机会,重重地整整解缯。果然,后来解缙就是被纪纲用麻醉酒醉倒后,再投入雪堆中冻死的,享年仅四十七岁。

章太炎联讽康有为(1)

章太炎(1860--1936)名柄麟,太炎是他的号,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1900年剪掉辫发,立志革命。曾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替邹容主办的《革命书》作序而触怒清廷,被捕如狱。出狱后,假如同盟会,主编该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主义展开论战。

章太炎先生曾引用经书上的话撰写一副对联讽刺康有为。联文是:

国之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上联引用《左传》,联尾漏去“妖孽”两字;下联引用《论语》,后面漏去“贼”字。上下联未尾正好是“有为”二字收住,堪称绝妙。

注:(1)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后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1921年组织“孔教会”,发起定“孔教为国教”的活动,还参加过张勋的复辟活动,成为典型的保皇派首领。

这是寿联吗?

从前有个势利小人,为了想从岳父那里得到一笔钱财,平时千方百计讨好岳父的欢心。有一年八月中秋是岳父的五十大寿,他觉得这是巴结岳父的最好机会。于是请一个秀才,要他为岳父写一副寿联,要求在联中极尽用吹嘘美化之词,把岳父吹捧得高得不能再高;同时要把自己说地低得不能再低。秀才听了,笑了一笑,依言写出“寿联”:

大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凌霄盖高楼,楼上为你祝寿,寿山寿海寿千年,千年永康健;

下晚婿,晚婿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地狱掘陷阱,陷下让我挖泥,泥人泥鬼泥一世,一世不出头。

岳父寿辰的那天,他将这副“寿联”送上,满堂宾客看了无不为之笑得前仰后合。其中有位客人,即席吟了一副对联:

小人重利卖廉耻;

大翁寿辰坑女婿。

申红脸巧写对联

清朝道光年间,湖南祁东县有个姓申的男子,能说会道,机智过人,碰到不平的事,专唱“红脸”,加上他喜欢饮酒,一喝脸便红,因此,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叫“申红脸”。

申红脸小时候只读过两年的书,由于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颇有文才,当地有“泥腿子秀才”之称。

申红脸的家与大财主五爪子的高楼只隔几条田畦,一高一矮,一贫一富,正好南北相对,每当过新年,五爪子照例在大门两边贴上一副春联。五爪子虽然也读过《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章,但写出来的春联不如申红脸的好。申红脸还常常利用写春联,掐掐五爪子的尾巴,揭揭他的老底。五爪子因此差点气破了肚皮。于是横下心来,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即以后每年的春联就索性照抄申红脸的。申红脸写什么,他也跟着写什么。

有一年,申红脸在大门上贴上这样的对联:

对门过年,我也过年,对门样样好;

我亦做人,彼也做人,我家事事难。

五爪子一看,眼睛都笑眯了,可一转念,哟!这怎么能照抄呢?他抓了抓头皮,左思右想,自己向不出更好的句子,最后还是照抄了。不国,第二天贴出来时,他略略地换了几个字,联文成为:

对门过年,我也过年,我家样样好;

我亦做人,彼也做人,对门事事难。

对联贴出后,五爪子自鸣得意。可他哪里知道,申红脸的对联只写了上半截。当五爪子的对联贴出来,申红脸立即在自己门口的春联联尾各添了四个字,联文变成了:

对门过年,我也过年,对门样样好景长不了;

我亦做人,彼也做人,我家事事难处总有完。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就有人爸爸申红脸家的春联告诉五爪子。五爪子一听,气得口吐白沫,据说三天没沾米不算,肚子里还咕噜咕噜地通,正天不得安宁。

人情大过天

清朝未年,有位老者名叫王梗直,人人如其名,正直不阿,对有钱有势的人从不阿谀钻营。因此,每次府试都得不到主考官的“赏识”而名落孙山。七十岁那年他又去应考。熬过两场,最后面试。主考管见他白发苍苍,老态龙钟,故意出联戏弄他。联文是: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上联把老、考嵌在联中,颇含讽刺之意。

王梗直听出主考官的意思,沉思片刻,从容答道:

二人是天,一人是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王梗直巧用拆字,通过下联将科举中徇私舞弊,专搞人情关系的丑恶行为作了充分的揭露,且对仗工整,出言中肯,令人叹服。主考管弄巧成拙,自讨没趣,不得不悻悻地点了这老秀才为举人。

妙笔讥县官

清朝道光年间,河北省丰润县有个秀才,姓王名岩。他博学多才,机智过人,吟诗作对,样样在行,是当地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在县衙当过书吏,不久辞官为民。他经常利用诗文、联对讥讽邪恶势力,世态人情,以及官府大人的腐败行为,丑恶嘴脸,因而群众称他为“王二戏官”。

王二戏官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名声越来越大。当任的县官很不服气,一心想和王二戏管较量的见高低;一则想试试王岩的真才实学;再则好借机把他挖苦一番,杀杀他的威风。有一天,县官大人亲自到了王家。一进门假惺惺地说:“王二戏管,大家都顺你能诗善对,出口成章,今天特上门请教。”王岩连忙回答道:“小人才疏学浅,大人多多包涵,有何吩咐请讲。”

“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行不?”

“中,大人您就马棚里伸腿--出踢(踢)吧!”

县官自以为自己是书香门弟出身的进士,而王岩不过是辞官为民的“大傻瓜”,想借对讽刺一下,便自己自鸣得意地吟出上联:

大伯二哥三弟皆进士;

王二戏官不加思索地对道:

祖孙父子叔侄有功名。

县官奔向来个下马威,杀杀王岩的锐气,没想到出师不利。“我乃是受皇封的进士,难道还考不住你这个土秀才?”县官想到这里,马上又吟出上联:

王时王氏忘仕枉食;

王岩听罢,知道县官用谐音联向自己发难。“来而不往非礼也!”想到这里抬头细看,只见县官戴一副厚厚的眼镜,顿时有里下联:

今世进士尽是进士。

县官一听,很不是滋味,两个回合下来,不但没有使王岩出丑,反而被他戏耍。心想:“这回我来一个绝的,非把他镇住不可!”他皱着眉头哭想一阵,出了个自以为绝招的上联:

霜降降霜霜冻孀妇双足冷;

王二戏官不加思索高声对道:

寒露露寒寒袭焊匠汗手热。

王岩针锋相对,对答如流,妙趣横生,才学不凡,弄得县官直冒冷汗,只好甘拜下风,打道回府。

肖光际(1)戏弄蔡糊涂

清朝咸丰年间,广济有一任知县姓蔡,人称“蔡糊涂”。此人理政断案糊涂,敛财却不糊涂。有一年,他过五十大寿,便指使衙门走狗四处游说,要求各乡各村民众,有钱送钱,有物送物,闹得穷苦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当时,正是三月春荒季节,连温饱都成问题,拿什么去“孝敬”县老爷呢?当地百姓愁眉苦脸,惶惶不可终日。

肖光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气愤非常。他用白纸,写了一副长联挂城墙上。联文是:

大老爷做生日金也要银也收粟子尽拿黑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大老爷做生日,金也要,银也收,粟子尽拿,黑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真该死麦未熟谷未出豆儿刚种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小百姓真该死,麦未熟,谷未出,豆儿刚种,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对联挂出片刻,就招来千人围观,一顿饭功夫,全城男女老少皆知。此事传到蔡糊涂哪里,他气急败坏,立即叫人撕下对联,送到公堂,并派公役去抓肖光际。

公堂上,蔡糊涂吹胡子瞪眼睛,喝道:“肖光际,你知罪吗?”肖光际不慌不忙地答道:“老朽一向安分守己,并无敲诈勒索,何罪之有?”蔡糊涂一听“敲诈勒索”四个字,犹如火上浇油,脸气得象茄子一样,那只发抖的手指着肖光际说:“你、你、你,你诬蔑本县,就是蔑视朝庭,罪大恶极!”

肖光际一笑,问:“证据何在?”

蔡糊涂说:“说广济县几个秀才肚子里的货我清楚,他们尽是读死书的,只有你尽想些歪点子,还有,这种胆大包天的事,也只有你敢做。”

肖光际答道:“县太爷,一、不要小看广济百姓。那几丈高高的城墙,要贴对联恐怕不是老朽一人所能做的;二、是依法论罪,还是考推理猜想定罪呢?”

几句话问得县太爷哑口无言。蔡糊涂又出一招说:“既然你没有攻击本县之意,那么,可当堂为本县写一副对联,本县就释放你。”

肖光际道:“老朽不曾犯法,谈何‘释放?’”

蔡糊涂支支吾吾说:“呃……对,给肖光际看座,备好纸笔。”

衙役门连忙搬上桌子,端上文房四宝。肖光际提笔一挥而就: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横批:

天高三尺

肖光际搁下笔,扬长而去。蔡糊涂命衙役将对联挂在书房里,自己欣赏,甚为得意。

蔡糊涂哪里知道,这副对联深有含意。上联骂他“忘(王)八”,下联骂他“无耻”。横批是骂他盘剥百姓,地皮都刮去三尺,天当然也就高了三尺。

注:(1)肖光际是清代广济(今湖北武穴市)人,坏才不遇,在乡间教书为业,与广大劳苦大众有着广泛联系。他善讲故事,内容广泛、恢谐幽默,因文才出众,仗义不平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赵南星(1)应联的趣事

赵南星是明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才华出众,为人随和,出口恢谐,谈吐幽默。

有一次,皇帝出题,准备考考大臣,这道题被太监预先知道了,题目是:

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这个太监自己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答案,于是便去找赵南星。

赵南星正在自家大菜园里除草。太监找到这里,装着随便闲聊的样子说出这个题目。赵南星知道这个太监歪心眼儿多,不知他从哪里弄来个题目,向自己套答案呢!便想趁机戏弄他一下。于是,略一思索,指着园内的一口井说:“井台高,转水(2)低,”然后又指一畦畦的蔬菜说:“黄瓜东,茄子西。”太监如获至宝,暗暗记在心里。

皇帝升殿,文武大臣列立两厢。皇帝说:“众爱卿,朕这里有个题,不知哪个能答上。”

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那个事先知道题目的太监,想在皇帝面前露一手,马上按着赵南星告诉他的回答了:

井台高,转水低,黄瓜东,茄子西。

皇上一听,用鼻子“哼”了一声,表示出极不满意的样子。众大臣面面相觑,抓耳缭塞,沉没多时,什么回答上来。皇上把目光投向赵南星,只见他微合双眼,面带微笑地问:“赵老师,你能答上吗?”赵南星连忙躬身,双目四下一扫,脱口答道:

皇上高,子民低,问臣东,武臣西。

皇上听了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下朝后,那别了一肚子气的太监去找赵南星,责怪他两面三刀,刁钻奸滑。赵南星笑笑说:“你不是在菜园子里面问我吗?我只能指菜园子里的东西说,可皇上问我是在金銮殿里呀!”太监想了想,无话可说,只好怪自己是个笨蛋。

赵南星任吏文?司员升朗的时候,有一次与尚书一同去考察官吏。过了响午,才找到一家饭店。此时店内菜已卖完,炉火也闷上了,只剩两碟煮黄豆。没有办法,住好要了一壶酒,两人将就吃着,喝着喝着,尚书来了雅兴,他说:我想起了一个上联:

两碟豆;

赵南星看见墙角有一个盛油的瓯,随口笑道:

一瓯油。

尚书指着窗外小树林正在飞舞白蝴蝶说:“我说的是:

林间两蝶逗;”

赵南星向门外一环视,立即指着门前坑塘说:“我说的是:

水上一鸥游。”

尚书听了很佩服赵南星的才华出众,名不虚传。

注:(1)赵南星(1550--1627年),明高邑(今河北无氏)人。为东林党重要人物。天启时,宦官魏忠贤专权,政治腐败,他与之对抗。失败后,谪戊代州。病死,追谥忠?。

(2)转水:牲口拉水绕井台转的路径。

http://bdlrl/ship/_private/07_yhsb/012_qwslxs/qwdn-09.html

关于有哪些趣味的景点的诗句或对联典故和慈禧七十寿辰八字对联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书法创作常用诗词对联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